分享到: | 更多 |
将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从行政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更高的约束力,被认为是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固然可恶,但指使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更可恶
4月1日,在有数百名各地监测站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工作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言,有的地方确有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他同时告诫,数据真实可靠是监测工作的底线,绝对不能触碰,环保监测人员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监测数据(4月2日《中国青年报》)。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不仅直接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而且严重损害环保部门和政府公信,害莫大焉。应当看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概括起来造假的情形主要有三种:一是排污企业造假,通过干扰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制造假数据,达到少交甚至免交环境污染税费的目的;二是环保部门造假,通过编造、篡改监测数据以显示治污政绩,进而为相关人员的晋升铺路;三是地方政府造假,即地方政府领导授意、指使环保部门编造、篡改监测数据,以达到减轻环保考核压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维护地方形象的目的。
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明确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追究法律责任。这一规定,将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从行政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更高的约束力,被认为是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在笔者看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固然可恶,但指使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更可恶。因此,指使造假者应当罪加一等、对其惩处应更为严厉。
然而,现实却是追究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者易,惩处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者难。也就是说,新环保法的有关规定用于追究企业造假、环保部门造假易,而用于追究地方政府造假难。因为即便不考虑指使他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者大多位高权重的因素,单是在追究责任时要想找到他们指使造假的证据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现实中已经有一些指使造假者因为证据不足而免于惩罚。违法成本过低,正是指使造假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此情形之下,笔者以为,遏制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有必要借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建立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并使之成为一条高压线。笔者相信,随着一些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典型案件的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干预留痕”机制的震慑效应将越来越大,成为遏制领导干部指使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一把利器。
新华网:打击统计造假重在信息公开 2009-04-30 |
燕赵晚报:先矫正畸形政绩观再谈“GDP打... 2010-06-04 |
白丽萍:“官赏工程”破坏政府公信力 2013-07-12 |
温国鹏:经适房上画窗折射畸形政绩观 2013-10-24 |
法制日报:信息公开统计造假才能不再“绕指... 2009-04-30 |
法制日报:信息公开统计造假才能不再“绕指... 2009-04-30 |
吴杭民: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这个应该有 2014-03-25 |
樊 巍:没有数据诚信 就没有环保公信 2014-08-22 |
徐 扬:整治“政绩吹牛”要动真格 2014-10-14 |
新京报:环保执法“猫鼠一家”源于执法不透明 2014-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