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土地批了,一直闲着;钱下发了,却“趴”在账上;项目批了,迟迟未见开工,这些“咄咄怪事”,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真实地存在。面对这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该如何整治?日前,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给出了答案:“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应该来说,通过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历经群众路线的精神洗礼,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意识到了,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但也不可否认,的确还有一部分人仍然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为官态度,奉行“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从政“潜规则”,不敢担责任,不愿抓落实,对改革草草为之,对上级敷衍塞责,甚至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试想,大小官员,你不为,我不动,那经济发展谁来抓?中央决策部署怎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从何谈起?全面小康又从何推进?
状态决定未来。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领导干部的状态怎样,将直接决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承诺能否兑现,也将直接决定我们以怎样的姿态进入“十三五”。更为现实的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哪里?转型升级的动力在何处?实际上,发展的压力并没有减轻,而是更重;各级政府肩上的任务也并不轻松,而是更加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领导干部仍囿于一己之私,不顾大局,没有担当,那么,适应新常态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引领新常态了。
其实,为官不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央领导也曾多次强调,要严肃治理、坚决追责。然而,这一现象就如同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原因何在?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说,缺少制度刚性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简政放权后,政府哪些责任是必须保留的?文件印发后,各级政府该在多久内落实?落实的质量如何,是否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假如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地方政府手中就会有自由裁量权,就可以对落实打折扣,对上级搞变通。
从这个角度而言,惩“懒”治“庸”必须坚持破立结合的辩证法。一方面,铁腕惩治,加大督察力度,对于不干事不作为的干部,坚决问责,一查到底,从严治理,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大力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定,以制度的约束,管住“任性”的权力。
古语有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古人尚能有此觉悟,作为“关键的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又有什么理由不担起责任,积极作为,努力引领新常态,为中国号巨轮的破浪前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燕赵晚报:问责有期,复出有理? 2010-04-02 |
南方日报:发扬温总理的“三真”作风 2010-03-01 |
南方日报:发扬温总理的“三真”作风 2010-03-01 |
报博 2013-02-01 |
专门偷干部 2014-08-05 |
敬一山:书协去“官味儿”,减几个官还不够 2015-01-20 |
隔 山:市委书记自曝住房8年无房本有何看... 2015-03-23 |
中国网:落实官员财产报告关键在约束权力 2010-03-08 |
新华网:将网络优势化为执政“生产力” 2008-10-25 |
新华网:将网络优势化为执政“生产力” 2008-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