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时机到了,水到渠成,机器换人的“苹果”熟了,摘下来没问题。而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劳动力富余的地方,希图“后发先至”,则不可取
到广东东莞采访,发现这个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地方,工人大幅减少。有“毛织之乡”之称的大朗镇,自2007年摁下自动化按钮以来,陆续投入数控织机4万多台。如果按一台机器能替换6—8个熟练工人来计算的话,现在累计减少了20多万工人。有人把这种产业自动化现象,描述为“机器换人”。
东莞是广东最早一批推行“机器换人”的地方,到2014年底,该市已有六成工业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同时,佛山等地也在大规模地实施类似计划。另据了解,不少中西部地区也纷纷效仿,大有共同迎接“机器换人”时代之感。
但对“机器换人”这种现象,各地还得有清醒认识。
在珠三角,“机器换人”最初其实是企业应对工人短缺的自发行为,是情势所迫。前些年,劳资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走高,“加钱也招不到人”的现象,在不少企业中愈演愈烈。为了招到工人,各企业绞尽脑汁,不断提高员工介绍亲朋好友进厂的奖励。比如,介绍女工进厂的一人奖励800元,介绍男工进厂的一人奖励600元;而如果介绍来的是熟手,还可享受200元至800元不等的奖励。
对珠三角和很多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来说,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发展制造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倾向就近打工,新一代劳动力的首选,也往往不再是生产工,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倒挂:管理类、文员类需求不大,却符合多数人的心理定位;技工、普工供不应求,却没多少人愿意去填这个坑。
所以,对珠三角地区来说,“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机器和人“抢饭吃”,主要还是填补生产空缺。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减低用工成本,而且由于自动化控制的精度普遍优于人工,劳动质量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对工人来说,既有压力也是解放——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前提是要跟得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产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现在也在“大干快上”“机器换人”应用。有的地方任由大量低成本劳动力闲置,却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去贷款融资实现“机器换人”,看起来产业的“档次”和“品位”是上去了,但人力资源的优势却白白浪费,甚至造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恐慌。
技术的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可是中国这么大,各地发展很不均衡,即使是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多发展一些劳动力密集的现代服务业,不失为一种统筹协调的合理选择。所以,该不该“机器换人”,只能因地制宜,只能基于地区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时机到了,“苹果”熟了,顺势摘下来没问题;而对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讲,如果不顾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实际,也使出吃奶的劲儿去强推,希图“后发先至”,则不太可取。假如一边是劳动力过剩一边是“机器换人”“减员增效”,“机器和人抢饭吃”只怕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由此看来,“机器换人”各地不应一窝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水到渠成,该“换”时才能“换”,同时懂得如何正确地“换”,切不能越俎代庖、强行“跃进”。
京华时报:与其翻脸不如作秀 2009-08-07 |
一周看点:网购狂欢背后的尴尬 2012-11-16 |
马志刚:把握“机器人革命”新机遇 2014-06-16 |
王慧敏:“机器换人”切忌一窝蜂 2014-06-18 |
王慧敏:“换人”之前先解忧 2014-07-28 |
经济日报: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2014-08-26 |
新闻时评:工人“被富余” 工会应相助 2014-09-23 |
新闻时评:工人“被富余” 工会应相助 2014-09-23 |
刘志强:“壮丁”如何拉得住 2015-03-16 |
王 勉:冷静看待珠三角“机器换人”现象 2015-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