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没有什么比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更令人心碎,没有什么比同心协力重建家园更温暖人心。两年前的4月20日,一场7.0级强烈地震突袭芦山,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年来,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沉着应对地震灾害,科学实施家园重建。今天,地震灾区涅槃重生,一个焕发勃勃生机的新芦山正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巨大变化折射一个国家应对灾害的强大力量,彰显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坚毅品格。
两年前,当灾难袭来,习近平总书记命令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立即投入抢险救援,并赶赴芦山考察,要求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危急时刻显本色。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一面面鲜红党旗在残垣断壁上飘扬,一个个坚强堡垒在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筑起,为广大受灾群众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增添了信心、勇气和力量。
风险挑战愈是艰巨,愈能检验出意志品格的成色。面对地震灾情,不离不弃、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涌动汇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诠释着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民族向心力、国家凝聚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在亲人罹难、家园被毁的打击面前,坚强的芦山人民不等、不靠,他们擦去泪水、强忍悲痛、挺起脊梁。“感恩自奋强,铸就成才梦”——宣示芦山人民坚毅精神的标语旗帜飘扬在各个工地现场。灾难面前不低头,写下抗震救灾新诗篇,芦山人民用卓有成效的恢复重建树起不屈不挠的精神丰碑,辉映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始终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消除的风险,如何应对灾害是测试国家抗灾能力乃至治理能力的永恒考题。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灾后重建部署,按照“三年基本完成、五年跨越发展、七年同步小康”的科学目标,重建过程实行速度、质量、效益“三统一”,农房重建与农业产业恢复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生态安全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重建着眼于同步小康培育特色产业。“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指针,指引灾区重建有条不紊向前推进。芦山人民的生活在恢复重建中得到明显改善,并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灾难磨砺一个民族的意志,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汲取汶川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灾情实际实施“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模式,强化主体意识,援建帮扶、社会管理大胆创新,群众自觉参与,实现“自建”“自管”,芦山恢复重建为迎战未来灾害探索出科学可行的新机制,也为更广范围的社会管理创新积累了经验、蹚出了新路。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一次次地震灾害考验着“中国精神”,检验着“中国力量”,也一次次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把13亿中国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坚定不移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穿越山重水复,不断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关隘险阻,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春回芦山,万物葱茏。阳光朗照着绿水青山,希望升腾在新的家园,芦山人脸上重新洋溢着充满信心的幸福微笑。“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灾难阴影,开始美好新生活。”为了重建家园的执着信念和不变梦想,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在创造新的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中,让家园变得更美、梦想飞得更高。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周英峰:多一分顽强坚持,就多一缕希望 2010-08-12 |
李力言:愿陇上桃花源出泥污而重生 2010-08-16 |
沙元森:灾难面前的美好人性更让人动容 2010-08-18 |
袁云才:坚强定能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2013-04-22 |
陈 曜:大灾面前自救互助价值无限 2013-04-25 |
鲍传文:积累涓滴进步,告慰地震亡魂 2013-04-26 |
陆文江:哀悼过后让重建梦想顽强生长 2013-04-28 |
陈发明:少拉横幅 多做实事 2014-08-18 |
点燃生活的希望,让我们一同努力 2008-11-07 |
企业重建:凝聚灾区职工的重生希望 200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