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名农民,需要闯过多少关才能获得“高级职业农民”的“职称”?按照西北某地制定的评定办法,除了生产经营上有具体指标要求外,至少还要“中级”满一年,接受四年系统培训,然后通过笔试、面试……当然,评上了高级也有好处,可以享受如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4月19日华商报报道)
在职称泛化的当下,就连诗人也会因职称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广大农民能评“职称”,按说也没啥可稀奇的,更何况人家这个职称还打了引号。问题只在于,这一引起争议的举措,“看点”究竟在哪?
单从职称评定的角度看,它当然了无新意,甚而可以说,只不过“抄袭”了其他行业职称评定的主要套路——幸好,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尚未囊括农民,该评定只能打个“相当于”的擦边球。但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上,这一做法却显得相当突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强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李克强总理此前也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要把原有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近几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向行政审批动刀,向简政放权方向努力,这其中,自然就包括清理、取消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反观该新闻,农业部门以部门发文的形式,将上千万农民纳入“职称”评定,并给予真金白银的优惠,其初衷可能不错,但显然有悖于简政放权的大势。
简政放权的要义,一方面是“把该放的权放掉”,另一方面则在于“把该管的事管好”。农民评不评“职称”,既非政府的法定职权,亦无关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职责。相反,政府部门人为设卡,把有无“职称”作为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方面的“门槛”,这其实是在涉及农民重大切身利益问题上制造不公。一名亟待政策扶持的农民,难道仅仅因为他拒不参评或无法获评“高级”,就要被政府部门低看一眼?
从操作层面讲,类似“农民评职称”这种事,政府不仅不该管,也不可能管好。光是农民生产经营达标这件事,管理部门就很难解决地方保护、层层造假、核实困难等问题。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有个情节堪称注脚:黄原地区评选农民“冒尖户”,为了完成任务,公社领导左拼右凑,硬是将不达标的孙少安捧成了“冒尖户”。农民评“职称”,势必涉及众多农业门类、市场主体,管理部门纵有三头六臂,恐也难以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对比和筛选。更何况,有利益的地方难免产生权力寻租,如果监管不力,就会影响到社会公平和市场秩序。
简政放权的时代大势下,政府部门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如何积极作为、开拓创新,考验着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施政的水平和能力。但无论如何,像评定“高级农民”这种“创新”之举,政府不当为、不可为。多为农民清障、少为农民设卡,才符合简政放权的精神,也才能真正为农民创业创新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