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3乘3新模式”:中巴贸易结构优化的黏合力
唐俊
//www.workercn.cn2015-05-21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当地时间2015年5月19日,正在巴西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时,提出“共建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行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并被迅速提炼成中拉产能合作“3乘3”新模式。

  中国与巴西都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又都属于举世瞩目的“金砖国家”,两国的双边贸易一直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1974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当年的贸易总量为1742万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贸易取得飞速发展。2009年,中国从此超过美国一跃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3.3亿美元,占巴西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7.3%。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460.3亿美元,巴西自中国进口373.0亿美元,巴方顺差87.2亿美元。中国坐稳巴西第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

  然而,中巴经贸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难掩贸易结构失衡、可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2001-2013年之间,中国对巴西出口的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商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而其他类的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都比较弱,且长期在低位徘徊,这也影响了中国对巴西的出口总量。总体竞争力不强是近年来中国对巴西贸易保持逆差的深层次原因。与此同时,巴西对中国出口的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商品种类主要是一些资源型和农业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优势就没那么明显。“重初级产品出口,轻工业制成品”的格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较大的改善。根据哈佛大学豪斯曼教授等人提出的产品空间理论,不难发现,当前中巴贸易的产品关系整体上比较稀疏,中国和巴西在各自的出口优势领域的差异较大,且在一些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都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没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粗放状态。两国之间的相互出口更多地是满足进口方的基本需求,没有与当地的产业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当前中巴贸易出现结构失衡的状态。一旦这种产品空间形成刚性,则再难以轻易打破。

  显然,“3乘3新模式”敏锐地洞悉了中拉经贸困局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抢在产品空间刚性尚未定型之际,借中拉论坛掀起的中拉整体合作的热情,在中国总理访问巴西这一大好时机时提出,反映出中国政府主动、迫切、真诚地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3乘3新模式”的新颖之处在于果断抛弃一己私利而在国际产业链中死掐的零和旧模式,而是站在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合作与共赢,其核心思想在于中巴实现产能对接,暗含的本质深意在于重塑中巴贸易产品空间,即在原有的具有优势的产业的基础上,注入物流、电力和信息三大新通道,为产品转换引入动力剂,为产业升级创造出新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调控的三者良性互动,而在为这一过程解决关键的融资问题时,拓展基金、信贷和保险三条渠道。三大通道、三大主体和三条渠道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如同许多个原子裂变,从而爆出的具有几何基数效应的巨大能量,足以打破任何产品空间的刚性,既可以为中国和巴西的产业升级、产品空间优化乃至经济转型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又能为中巴贸易结构的优化和结合提供强有力的黏合力,甚至辐射到中国与整个拉美地区的经贸领域,促进中国与拉美形成优进优出的贸易结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