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眼下又到毕业季,关于毕业的新闻逐渐多起来:在校园,毕业生摆造型拍照,写标语表白,搞创意自嘲,等等。这些新闻,往往让人眼前一亮或是呵呵一笑。也有的新闻读来却让人不那么轻松:针对普遍性的“毕业必撕书”,广州一高三女生呼吁毕业不撕书,将书收集循环利用,低价出售给师弟师妹或捐献给山区贫困学子;也有的高校提前“打预防针”,提醒毕业生不要损坏公私财物……
告别本是寻常事,但毕业当属例外。毕业离校的大学生、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一时期是发展期、变化期,也是反抗期、负重期,他们有着跟成年人迥异的身心特征。对很多青少年来说,毕业离别有如心理断奶,其难度和考验都不可小视。高中生有高考的巨大压力要释放,大学生和研究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要排遣,当然,这其中还掺杂了难以释怀的友情、爱情等等情感因素。对此,有的人认定“一走了之”,选择了隐忍;而更多的则选择了宣泄,通过某种或轻松或愉悦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积压。
面对几乎已成例行性的“毕业撒野”,教育部门和单位未雨绸缪发出提醒当然必要,但还不应止步于此。学生的一些不文明离校行为,根源是要为内在的情感找到出口,对此刚性的约束和警戒未必能够完全奏效。帮助他们减压、引导他们转化,其实是更为柔性而有力的对策。就拿高三毕业班来说,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要成功,先发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的野蛮标语撤下来,把精确到每天甚至每小时的高考倒计时牌摘下来,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他们的心理重负,为“考后疯”提前降温。
这些还不够。面对正在或即将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教育者更应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会文明有序、理性温和地与母校告别,本身就是成长的重要一步。近几年,从大学到中学乃至小学,都越来越重视举办毕业典礼,其中的校长、家长演讲就是一个颇佳的途径。毕业演讲未必需要铺排华丽的辞藻、演绎悬在半空的思想,它其实更需要平常心、接地气,在现身说法中阐明常识、常情、常理,引导学生在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反观学生时代,认识毕业之于一生的意义,从而选择以适当的方式道别。
教育是一项让人心智走向成熟、人性得以绽放的事业,它以知识传递、人格涵育为职守。桃李芬芳、弦歌不辍,永远是理想校园的一景。无论是守护桃李还是共谱弦歌,都特别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都需要彬彬有礼、理性有序。故此,毕业也是一场考试,考察的是校园的文明、教育的成色和学生的教养。每到毕业辄撕书、砸窗、破坏公私财物,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一种失败,而这样的失败并非不可预知与避免。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应对毕业季,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要过好的一关。
科教时评:农活课是孩子的精神“除草机” 2009-03-26 |
罗 祥:教育生态恶化 信任越走越远 2010-09-09 |
新华网:参加高考为什么要靠神仙保佑 2009-06-04 |
新华网:参加高考为什么要靠神仙保佑 2009-06-04 |
洪 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是教育的意义 2012-04-12 |
张兮兮:由“投票劝退”想到《街头日记》 2012-07-06 |
但 纯:对“骗空饷”,法律必须亮剑 2013-05-30 |
房清江:拒绝烧伤学生才是真正的丑陋 2013-09-24 |
南京日报:给孩子出“神题”并不高明 2014-05-08 |
侯 营:每一朵花都不会愧对暖阳 2015-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