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互联网+”时代来了,互联网的风险也来了。一周以来,互联网消费行业的巨头轮番在安全问题上阴沟翻船:支付宝由于光缆被挖断出现故障;携程因员工误操作全面“宕机”8小时;艺龙网遭攻击导致部分用户无法访问;租约车平台“优步”也一度出现系统故障……就连多家券商交易系统,也在“5·28”股市震荡后一度出现异常。
如果继续回溯,类似的信息安全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不少机构甚至不是“初犯”。有人就此打了巧妙的比方:原本友好美观的订票和搜索页面,突然变成了普通人看不懂的代码,这“有如原本亲切可爱的机器人伙伴,断掉手臂裸露出冒着火花的电线”。电线“走火”伤了谁,显然不只是这个“机器人”。
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无懈可击,但存在于互联网行业的技术问题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其早已超越了技术问题。互联网迅速颠覆传统生产方式的背后,是人同互联网的深度嫁接。这种嫁接的全面性或许超出了任何一代人的想象: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快速转向“互联网化”,私人和公共信息大量交付互联网平台,甚至思维方式乃至社会运行格局,亦被互联网深刻改变。
腾讯CEO马化腾在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讲课时,曾对“互联网+”时代如此断言:互联网之于未来,就好比电力之于今天。这是一个大胆而精准的判断——产业互联网的趋势性已经不可逆转,人类对互联网的全面拥抱、全面信赖也已经不可逆转。恰恰是这样的不可逆转,使得互联网上的每一次“宕机”,都可能令人不寒而栗。
据调查,过去一年间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丢失和宕机给规模以上企业造成了1.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有62%的企业认为大数据、移动网络和混合云的安全难以保障;在相应的风险防控方面,只有6%的企业兼具三者的安全方案,51%的企业则一无所有。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中国,这个情况更不容乐观。屡屡出现的“宕机”和个人隐私数据泄漏事件,甚至个人银行账户存款消失事件,无不预示着技术端的漏洞可能给人的生活造成毁灭性威胁;在这样的威胁面前,人们看上去无能为力。
真的无能为力吗?得益于企业自身的数据备份和保护技术,新近几家互联网巨头出现的安全纰漏总算没有带来过于严重的后果。这似乎又是一个希望:当互联网企业的利益同用户的利益深度捆绑时,企业自身对网络安全的防护保障就不仅是一个公共责任,可能也是持续利益驱动下的自觉选择。但另一方面,仅靠利益驱动来造成“被动的自觉”并不可靠,何况在“产品利益”远远超过“安全利益”的情况下,“重技术轻安全”反而是更多企业“更自觉”的选择。而当互联网日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工具和基础设施之时,针对其安全的监管和约束,恐怕也不能靠企业的一己之力。
过去一般层面的泛泛而管,很容易在互联网面前遭遇监管真空。就上周的“宕机”事件而言,政府监管部门迟迟未作表态,无疑会引发公众进一步担忧。这未必全是政府部门“不作为”,关键还是互联网地带的大量监管责任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界定,连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主导权归属,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方面的准备不足,往往比一两次“宕机”更可怕,而除了奋起直追,人们别无选择。
光明日报:美国标榜“信息自由流动”是虚伪的 2010-01-25 |
光明日报:美国标榜“信息自由流动”是虚伪的 2010-01-25 |
千龙网:白皮书彰显政府发展互联网的远见卓识 2010-06-11 |
齐鲁网:互联网电视不是“法外之地” 2014-07-16 |
久泰平:世界互联互通规则需要有中国声音 2014-11-20 |
余建斌:网络并不完美 2014-11-21 |
苏 秦:像治水一样治理互联网 2014-11-21 |
李晓东:把互联网打造成“阿里巴巴的宝库” 2014-11-25 |
经济日报:互联网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 2014-11-26 |
余建斌:踏上世界e舞台 2015-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