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全国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纵览20个省份的平均工资,多数省份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像往年一样,本次社平工资数据公布后,有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没这么多,感叹“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6月16日中国新闻网)
社平工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样,是经济分析决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社平工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一定时期内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这一时期内职工人数后所得的平均工资,基本上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
然而,多年来无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平工资,还是各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社平工资,网友都会异口同声地惊呼“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甚至有人调侃拖到“只剩内裤了”。本是经济分析决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缘何与民众的感觉相差天壤之别呢?个中缘由在于统计工作刻舟求剑,使用的统计方法、设定的统计范畴和采集的样本不科学。
一是统计方法不科学。目前我国社平工资采用的是平均值法,即把纳入统计范畴的样本之和进行平均计算,这样的方法难免“一俊遮百丑”。网上有一段子就反映了平均值法的弊端:“老王家有1000万,9个邻居是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100万!”二是统计范畴过窄。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介绍,我国社平工资的统计只调查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企业,不包括规模以下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也不包括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几个行业的单位,更遑论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这些市场主体了。狭窄的统计范畴难免造成统计数据以偏概全。三是统计样本过少。2014年社平工资统计只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91万多家单位,低收入及社会底层的广大从业者收入没有纳入统计范畴。通过求平均值、在有限范围内采集有限样本,得出的统计结果自然与广大民众的感触相差甚远。
社平工资数据失真,不仅不利宏观经济调控调度,而且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滋生对立情绪。因此,改革社平工资统计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是做好社平工资统计工作的“加法”。当务之急要把平均值法改为加权平均法。依据高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在全社会中的占比,根据占比系数乘以人群平均工资,求和得出社会平均工资,这样高收入人群因为占比较小,对社平工资的贡献也将大幅降低,这样的结果更接近居民实际感受。其次要扩大统计范畴,让更多规下企业能够纳入统计范畴。
二是做好社平工资统计工作的“减法”。由于目前统计样本是规上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长尾尾部”的低收入人群没有纳入统计范畴。当务之急要适当减少规上企业从业者人群比例,增加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样本比例,这样的调整也更接近从业者的社会构成。
我们期待统计部门能够正视“拖后腿”吐槽背后的现实问题,尽早改革社平工资统计工作,让经济指标“晴雨表”能够引领万众生活“艳阳天”。
文/桂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