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每年招生季,各大名校都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抢夺优秀生源。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四川招生组为抢夺优秀生源,在官方微博上公开“掐架”,相互指责对方争抢优质生源。而就在前一天,一名自称北大招生组成员的网友爆料称,北大招生组已经接到考生,却遭到清华招生组师生强行拦车,造成交通堵塞,双方发生冲突。虽然事后双方各自作出回应,并删掉了相关微博,但是这番“撕扯”暴露的问题,却值得人们深思。本期“新闻圆桌谈”对此予以聚焦。
价值观偏差,“斯文”岂能不“扫地”
高校“生源战”年年都打,但像北大清华这样公然在网上“对撕”的情形,还是让人看得瞠目结舌。在那些已被删除却长留人们脑海间的微博里,素以“兼容并包”示人的北大和素以“厚德载物”为训的清华,完全背离了他们的训条。而“对撕”背后针对生源的拉锯战,比“口水仗”更为惊心动魄。
寻求优质生源本来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为此有一些适当的竞争也无可厚非。但“优质生源”并不能直接推导出“优质人才”,这个道理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应该不懂,贵为中国高等教育标杆的北大清华就更不应该——教育不好,再好的生源也可能教坏;教育得当,略逊的生源也可以成才。更何况,对生源好坏的判别,岂是简单的“分数论英雄”?
日前有媒体爆出,某生自主招生名落孙山,却“知耻后勇”考了个高考状元,前脚刚刚弃之而去的名校赶忙回头示好,弄出一个不小的笑话。但笑过之后,高校如此生源战透出的现实,则让人心情沉重。
明眼人一看便知的是,“状元落户”虽然要耗去高校不少精力乃至钱财,得到的回报却更为可观。其间不仅有一条丰厚的利益链,更是对“竞争对手”的直接打击。生源大战,其实就是一场利益大战。利益驱使下,任何怪相都不必奇怪——教育部早有明令,禁止高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可是谁又自觉地“按规矩办事”了呢?
当堂堂高等学府都用围追堵截的方式来抢生源,甚至抛出“奖学金不是问题”之类的筹码,或是骑着“摩的”一路狂奔到考生门口、差点被考生家人当成了“搞推销”的……乱象丛生中,不能不叹息“斯文扫地”。但“斯文”这个东西,假使内心不当回事,表面上是绝对保不住的。悲就悲在,我们一些高校很可能已经不管“斯文”为何物了。本应被奉为圭臬的教书育人、应视作财富的学术思想,在现世的功利面前都被推到了边角里。当高校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斯文”岂能不“扫地”?
按说“大战”总有胜负,但“生源之争”未必。这些年多有先例:两家撕破脸皮抢来抢去,“状元”却走了“第三条道路”——出国出境,另谋高就了。人们其实不傻,一所高校成色如何,学生心里有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自会“用脑投票”、“用脚投票”。想想这些,此刻陶醉于抢到一两个“好生源”的高校,还能“偷着乐”吗? (朱珉迕)
管不好“嘴”,
打的就是自己的“脸”
在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里,顶尖高手都颇有武德。如果有人说东邪黄药师和西毒欧阳锋撒泼对骂,大家一定不会相信。只有星宿派丁春秋那些不长进的徒子徒孙,才会干这种没品的事。在现实的世界里,如果有人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撒泼对骂,许多人也许不会相信。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早就不是官方微博(正规机构发布的微博)首次惹祸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单位的“官博”口不择言,惹出或大或小的风波。究其原因,这跟微博的管理现状大有关系。在网络时代,绝大多数单位都开通了官方微博,但对于微博的管理规范却极其轻率。很多单位领导,以及单位内部的宣传部门,对于本单位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从不审核,甚至从不过问,任由年轻员工管理运营。这些员工未必了解本单位的工作全局,未必掌握本单位的权威信息,结果就是代表不了单位的人,却在代表单位发声。在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片面指标的考核下,很多微博运营者又倾向于发布吸引眼球的低俗内容,语气语态普遍低龄化、幼稚化。这样的官方微博,与其所代表的组织机构,无论是形象还是实质,往往都并不符合。
在疏于管理、放任自流的情况下,微博发出的声音相当混乱。北大、清华两校四川招生组的官方微博如何运营、如何管理不得而知,但从其发布的内容看,几乎可以肯定没有经过学校宣传部门层面的审核。很有可能就是招生小组个别成员在负责具体运营,想发布什么就发布什么。在生源争夺白热化的第一线,微博很容易成为两校招生人员互相攻击、揭发老底、发泄情绪、痛骂对手的工具。然而,官方微博怎能成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公共厕所”?在公众眼里,一个单位的官微,就是这个单位的脸面和喉舌,其发出的声音,就代表这个单位的权威发布。甭管是谁在北大清华两校的四川招生组微博上发表了那些不堪的言语,在公众看来,这些话代表的就是北大清华两校的声音。
北大、清华,以及更多的组织机构都应该从这起风波中吸取教训,管好自己官方微博这张“嘴”。更多的名人、网络大V和普通公众,也应该管好自己的微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如何说,在发言之前都应该三思。 (封寿炎)
高校再“爱才”,
都应牢记“取之有道”
优质生源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再“爱才”,都要“取之有道”。然而,从北大清华微博掐架透露的信息来看,两校抢生源已然有僭越底线之嫌。比如,花钱“买”生源。双方在自证清白的同时,纷纷指责对方砸钱抢自己的新生,北大招生组甚至举出“过去五年清华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作为证据。可见,高校对花钱“买”考生的不当之处心知肚明,但这种潜规则在现实中却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着。
近年来,各地招生部门多次提醒,高校招生宣传不得使用“保证全部录取”、“任选专业”等承诺性语言,但使用承诺录取吸引考生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不仅容易误导考生和家长,还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前些年,有媒体曝出顺德一中16名考生上了华中科大招办人员承诺的分数线,但没有被录取,引发广泛关注。
抢生源现象在国外高校同样存在,但人家靠的是实力说话,而不是重金诱惑、漫天许愿。在美国,大学会邀请学生和家长参加“开放日”,通过展示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让学生和家长在最短时间对学校有所了解并产生好感。在校学生还会与被录取学生主动联络,邀请其参加大学的社交网以及校友聚会,感受大学的氛围。有一位美国华裔女孩被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十余所学校录取,最终她选择的却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只因为参观该校时,一位教授拿出一本书,第一作者是自己,后面两位作者则是两个本科生,“我们可能不如普林斯顿的教授有名,但是有哪一所学校的教授能够给本科生这样的培养?”
两相对照,我们高校的差距可见一斑。时下,北大、清华等高校纷纷把目标定位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从北大清华“掐架”来看,我们的高校要想跻身国际,不妨从学习国外高校招生手段做起。高校“爱才”,“取之有道”。这既是对考生权益和录取制度的尊重,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张枫逸)
汪昌莲:“捂”住中考成绩,“孵”出招生怪蛋 2010-08-10 |
胡 艺:中考成绩被保密,教育公平渐行渐远 2010-08-11 |
高校抢生源,进步还是落伍? 2011-07-05 |
刘巽达:生源大战凸显评价标准单一 2011-07-05 |
苗蛮子:高校生源大战是畸形教育下的蛋 2011-07-05 |
程曼祺:生源抢进门,修行靠个人? 2012-06-26 |
王传涛:大学抢的不是高分,是面子 2012-06-26 |
“状元” 2013-07-24 |
刘志权:恶性招生大战北大可以说不 2013-07-25 |
抢生源 2014-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