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总理所说“社会道德底线”是什么
姜洪
//www.workercn.cn2015-07-27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防范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出现”,李克强总理在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的这句话,再次凸显了高层的“底线思维”。

  那么,总理所说“社会道德底线”是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看出端倪。这句话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好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这一部分。总理表示,“把大病保险做好了,就能把社会的‘最低线’兜住,也就安定了民心。”“为什么当冲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时,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切?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也遭遇同样的问题。”总理进一步阐释,“我们建立大病保险保障系统,就是要坚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其实,早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在讨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时,会议提出,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窘境,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今年1月5日,李克强在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和健康,要坚决防止“等钱救命”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要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大病保险、医疗应急救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可见,冲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多数发生在当事人基本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要守住这个底线,国家要做的就是提供公平的基本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人格尊严等最基本的权利。

  “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人们基本保障无忧,社会道德底线才能守得住。

  还有更高一层次的道德底线,那就是竞争要良性。现代社会是一种竞争社会,政府的工作就是要保证人们之间进行良性的社会竞争。如果出现了恶性竞争,人和人之间信任关系缺失,所有的人都会担心自己成为遵循道德规则的最后一个人,只好不断地用“潜规则”代替“显规则”,打破既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冷漠、隔膜,麻木不仁的围观、见死不救,救人反被讹,诸如此类冲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让社会丧失了应有的基本温情和温暖。

  “阳光普照才温暖”,只有身处公平竞争环境,社会道德底线才能守得住。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关键词已经变为“公平”。健全机制制度,在普遍提供最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这不仅仅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依法治国的要义。当阳光普照,社会道德底线不仅能守得住,更能不断提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