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从炸鱼薯条看“民相亲”
陈玉聃
//www.workercn.cn2015-10-2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在中英两国民众中间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人们不仅对金马车和百余响礼炮等高规格接待津津乐道,也注意到了一个颇为温情的细节:卡梅伦首相将“应中方要求”,邀请习近平主席品尝炸鱼薯条。

  炸鱼薯条可以说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平民美食,似乎与英国一贯给人的贵族印象和典雅作派大相径庭。事实上,鱼和薯条深深沉淀在英国历史之中。习近平在欢迎晚宴致辞中提及的《国富论》一书里,就有这样的判断:“马铃薯提供最明确的证据,证明它含有营养素,而且特别适合于人类的体质。”而在20世纪中叶,为了炸鱼常用的鳕鱼,英国还不惜与冰岛发生武装对峙,史称“鳕鱼战争”。可以说,这种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却是英国普通人生活和传统的重要代表。

  在隆重丰盛的正式宴席之外,来访领导人品尝当地特色的小吃,似乎已越来越成为外交中的新风尚,如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共进汉堡,拜登在姚记炒肝点炸酱面,卡梅伦本人也曾在访华时特意品尝成都火锅。在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传统的官方外交向公共外交的转型,即外交活动不仅要在领导人和政府之间改善关系、达成协议,也要争取民众的支持、增进人民的互信,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当然,在平民美食之外,习近平访英之行也不乏“高大上”的文化元素。例如,伊丽莎白二世赠送给习主席的礼物,便是温莎城堡特别装帧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而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说时,也引用了莎翁戏剧中的名句。双方对莎士比亚的共同关注,除了这位文化巨人的象征性意义之外,相信也与这个特殊的年份不无关系——去年是莎翁诞辰450周年,明年则是其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与炸鱼薯条这一“高”一“低”的搭配,无疑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在外交中更为丰富地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及其表达,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不可能以单一的文化主导一切,而是呈现出缤纷各异的色彩。在外交中,不论是东道主还是来访者,也自当对文化多样性尤为注重,在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前者标志着精神的高度,后者蕴含着日常的活力,借由前者可表达对其国的尊重,借由后者可展现对其民的亲近。这一点,在此次晚宴的音乐节目编排中似乎也有所体现:既有披头士的歌曲和电影插曲,又有亨德尔的《皇家焰火音乐》,按时代和风格详细列出,当然也不会遗漏客方的中国民歌。

  应当看到,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极度膨胀在让我们更方便地认识他者的同时,也往往构建了大量的错误认知,而后者又常常通过对他者的贬低强化了自我中心主义,例如英国菜肴在国人心中往往比不上法国大餐的“风姿妖娆”,而中国食物在英国人眼中又时而与快餐外卖相关联。因此,在“国之交”中,若要真正做到“民相亲”,仅仅依靠领导人走马观花式的外交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而应当以此引领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及其丰富性的感知和理解,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地。在充满现实利益的国际政治中,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固然不能确保和平与合作,但却有可能形成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超越瞬息万变的政治变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