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树立起环保硬约束的权威
曹红艳
//www.workercn.cn2015-10-30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些地方2014年度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评价获“差评”,有利于确立环保硬约束的权威。这也向各级政府传递出强硬信号:只顾发展、不顾生态已成过去,忽视环境、“不作为”“慢作为”也不被允许,为经济增长负责,更要为生态环境负责

  据环境保护部28日通报,海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南、河北,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湖北省,在2014年度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评价中得到“差评”,并因此被暂停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差评”背后,是环保硬约束的权威。这样的权威立起来,环境治理才能见到实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才有希望。

  长期以来,环保监管和执法所形成的约束,被人们称为“软约束”,意即对于环境问题责任单位的管控约束软弱无力。在很多地方,环保部门甚至被地方政府一纸“企业保护令”拒之门外。由于过分看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认识作祟,导致一些地方环境状况堪忧,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单位该整治的不整治、该关停的不关停,或是以罚款代替整治,甚至无视环境承载能力违规上项目。只有变“软约束”为货真价实的“硬约束”,让各级政府担当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才能真正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而今,环保部门严格履行考核督查之责,体现的正是敢于负责、铁腕治污的决心。

  让环保约束硬起来,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此法有三严,一是对企业要求更严,特别是首次规定“按日计罚”的严厉措施,将给污染企业以从未有过的最大违法成本;二是对地方政府要求更严,明确了环保直接与干部考评挂钩;三是对监管部门要求更严,列举了9种失职渎职行为,并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面对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突出问题,一系列硬措施频频发力,环保考核、约谈政府、停产治理等等初步树立了环保强势的形象,因此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环境改善成效。毫无疑问,“十三五”时期,打好气水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环保硬约束更是大势所趋、必然抉择。

  一些地区被“差评”,向各级政府传递出强硬的信号:只顾发展、不顾生态得失已成过去,忽视环境、“不作为”“慢作为”也不被允许,为经济增长负责,更要为生态环境负责,正在成为左右各级政府行动的巨大力量。而伴随《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等的陆续出台,对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损害生态环境的“终身追责”,将进一步强化环保硬约束的刚性。

  必须看到,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考核中,“差评”敲响了有关部门环境责任的警钟,而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把环保考核作为环境治理制度建设一部分的同时,更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绿色坐标引领各地走上科学发展的路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