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来客人了,到酒店、餐馆请吃个饭,客气招待,是人们的习惯选择。不过,如今到饭铺吃饭,即便是行业里一些上星级的地方,人们都会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场景:泡上来的茶,很多时候,首先不是润喉解渴,而是趁着茶水温度高,把面前需要付费的消毒餐具再泡刷冲洗一遍。本该用来解渴的茶水,却用来冲洗本应放心的餐具,说好笑也可,说奇怪也罢,反正成了普遍存在的事实。
《长沙晚报》昨日报道,一家生产条件配置每日只能洗涤8000套餐具的消毒公司,开张一年多来,非但环评未通过环保验收,还在扩大生产规模。据企业法定代表人称,目前该公司每日清洗餐具2万至3万余套。无需说其他,想想就不难明白,如此“小马拉大车”的生产配置,消费者拿到手中的所谓消毒餐具能放心吗?不是油腻依旧还会有什么?消费者吃饭时不拿茶水重新冲洗,又能怎么做?能说这是消费者在故意讲究、装贵族吗?
保卫餐桌安全,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在努力,人们有目共睹。从立法层面来看,有了“史上最严食安法”正式实施;从各地专项执法、行政作为来看,更不乏可圈可点的手笔,比如,人们期待已久的农产品溯源机制,就正在各地逐步建立与完善。然而,让人遗憾的一个现象是,在这一安全保卫战中,餐桌安全的“最后一公里”似乎还没打通,让前期的很多努力都白费了。这“最后一公里”就是餐具消毒,从媒体曝光的诸多事例来看,简直是乱象纷呈。
初看起来,似乎餐具和食品安全没有多大关系,但科学常识告诉人们:常见的肝炎、痢疾、肠道等传染病70%是由于不洁餐具和不卫生食品等导致的;乙肝病毒在120℃高温下还能存活,普通消毒根本无效;残留的油污和清洁剂对人体危害巨大。也正因此,有专家称,“一次性消毒餐具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最大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无需讳言,在保卫餐桌安全的这“最后一公里”上,我们的监管部门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揆诸现实,不难看到:一方面是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或为了遵从有关规定,或为了节省洗碗洗碟的成本,已加入餐具专门消毒的行列;另一方面的情况却是,餐具消毒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低、管理比较松懈,而且很多时候,一些监管部门还在各唱各的调,比如工商,比如卫生,比如环保。因而,就出现了报道所说的怪现状,一些餐具消毒公司即便被有关监管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然而整改了一年多,环评仍未达标,且还继续生产。
对此,人们会评价,不是执法不严,就是行政作为不力。从某种角度来看确实如此。面对问题,我们更需想出解决的办法。毕竟,专业的餐具消毒已走入餐饮市场之中,人们期待的不是要把它逐出市场,而是如何规范这一行业,不至于让其无序发展。显然,这在于责有所在的各个监管部门,严格依据法律法规采取硬措施、实办法,并形成合力来整治。面对违规的餐具消毒企业,坚决不能心慈手软,该重罚的要重罚,该停业整顿的要停业整顿,发了整改通知书就必须跟紧督办,使其不至于打马虎眼。
西安晚报:规范消毒餐具业比维权更紧要 2010-03-16 |
西安晚报:规范消毒餐具业比维权更紧要 2010-03-16 |
检察日报:消费餐具“十年之害”表明了什么 2010-03-17 |
丁永勋:消毒餐具之脏折射“基本信任”流失 2010-08-03 |
赵 龙:消毒碗带“病”生产需制订标准严查... 2010-08-12 |
大众日报:消毒餐具收费何以大行其道 2009-10-26 |
于 静:“餐具消毒协会会长不用消毒餐具”... 2011-06-23 |
江德斌:“消毒餐具”如何变成了“带毒餐具” 2014-08-12 |
江德斌:“消毒餐具”如何变成了“带毒餐具” 2014-08-12 |
江德斌:“消毒餐具”不能变“带毒餐具” 2014-08-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