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公开抨击中国教育制度,不少网站将作者署名为资中筠。12月8日,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声明,对上述网传文章予以辟谣,声明这篇文章纯属冒名。
印象中,这应该不是资中筠第一次就“被发言”“被署名”进行辟谣了。而类似的名人名言被冒充,要么被移花接木,要么被断章取义的现象,在网上比比皆是,众多名人都有屡屡“躺枪”的经历。
作家梁文道就曾讲过一个故事,因为经常被上图书腰封,他曾致电出版社,得到的答复是:“全中国不止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如果说这样的冒充,始于营销利益的推动,那么,名人名言的流行,乃至“不辨真假照单全收”的公共话语生态,显然非经济利益所能够全部解释的,其背后所凸显出的某种社会心态,更值得辨析。
不管是网上以讹传讹如资中筠的“发言”,还是被包装成如“哈佛大学校训”的励志语录,其实都很难让人明辨是非,更多是迎合了不少人心中的一种既有情绪。大多数人看了这些“大快人心”或是“滋润人心”的“名言警句”后,只是在那一刻得到了情绪上的快感,转发、点赞后就随之抛诸脑后。
虽然很多被伪造的名人之言,其始作俑者已经很难考证。但很多时候,具体是怎样的话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说的。只要是名人,就被视为是为自己代言,至于真假反倒成了第二位。一些人对此现象的一个辩解就是,“反正说的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且不说冒名现象对名人名誉权的侵害,一旦撇开话语背后的具体情境,话语本身的合理性就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一些名人的形象和价值立场就是通过一些被强加的语录来塑造的。
说到底,不辨真假,推崇“名言”,都与个体价值和独立人格意识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一个习惯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轻易陷入那些可疑的名人名言中而不自知。这方面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应该有所反思。有人就称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中,可能是虚假名人名言最大的诞生地。这看似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瑕疵,但其实是思想浅薄和独立思考欠缺的一种体现。而一离开名人名言,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社会整体思想状况恐怕不容乐观。
若习惯了仰仗他人的名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存在感,到了最后便也很难说这种被名言表达出的情感到底是否还属于自己,它只能进一步弱化人的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不妨说,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一个推崇思考价值的社会,首先就得从辨析和抵制不明来历的名人名言开始。
新华网:“生命之梯”连接信念支点 2009-10-31 |
新华网:“生命之梯”连接信念支点 2009-10-31 |
姜 赟:李鬼网文,贻害无穷 2012-07-05 |
文化名人“被署名”当警觉 2012-07-16 |
陈 方:如何消除被网络“误伤”的恐惧 2013-02-01 |
陆文江:“审判月”过后愿贪腐刑案更透明 2013-09-29 |
黄春景:网谣无度禁言替代不了处罚 2014-01-20 |
刘 阳:包容去哪儿了 2014-04-24 |
禾 刀:泛滥的心灵鸡汤是心灵麻醉 2015-09-10 |
禾 刀:多少心灵鸡汤假借白岩松们之名 2015-09-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