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广蓄才智,为亚投行发展再添助力
毛维准
//www.workercn.cn2015-12-28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据财政部12月25日消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根据筹建工作计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将于2016年1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毛维准表示,人才依然是亚投行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亚投行需要一套更为灵活、可持续、且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增量”式才智培育策略。

  万人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驶入快车道。12月25日,亚投行得以正式成立。此时,17个意向会员国已经批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并提交批准书,从而达到亚投行的法定生效条件。实际上,自11月初亚投行《协定》得到全国人大批准开始,作为“最大股东”的中国在筹备亚投行以及策划具体项目方面有了国内层面的法理授权,亚投行的航船便已经蓄势待发。根据筹建工作计划,亚投行成立大会将于2016年1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特别是,根据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先生的估计,亚投行首批支持项目也将于2016年第二季度对外贷款。由此看来,万事俱备,亚投行的“开业”盛典指日可待。

  人才是一项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亚投行起步并逐渐迈向正规的筹建过程之中,若干从国内相关部门中借调或者从国际组织中聘用的专业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筹建中的亚投行已经将若干曾经在国际金融机构与发展机构中的英才也逐渐纳入亚投行的麾下。尽管如此,人才依然是亚投行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迄今为止,亚投行的具体招聘计划尚未公布;但是根据当前的报道,亚投行的人员招募(最起码是近期)将主要采用“挖人”策略,其猎才目标将集中面向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

  实际上,对作为新生机构的亚投行而言,“挖人”策略是一项符合当下实际情况又能推动亚投行尽快步入正轨的措施;对国际机构及精英人才而言,人才流动也是一种开放世界中再正常不过的国际现象。但是,在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之下,“挖人”策略必然引起国际机构之间的人才竞争,这并不是一种“增量”的人才策略。在某种意义上,国际制度与机构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这种人才竞争很可能会触发亚投行与其他同类投资与发展机构的更全面竞争,加上亚投行所涉及的复杂地缘政治因素,“挖人”策略虽然是当前必需之举,却只是权宜之计,这一策略更面临自身机构及项目推进持续性的拷问。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单从人才角度看,致力于建设一家“精干、廉洁和环保”(金正群语)又具有非凡进取心的国际发展银行,需要一套更为灵活、可持续、且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增量”式才智培育策略。这也要求亚投行在开展具体业务之前便应该有意识地培植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育网络,为未来的业务开展、组织管理、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储备才智。在人才培育目标方面,亚投行的人才培育网络应该不但致力于扩大可供遴选的人才群体整体,为国际发展事业积蓄才智,扩展亚投行作为中国主导的发展银行的向心力;而且亚投行还应该积极聚焦于其业务领域所特别关注的基建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满足亚投行成员国与目标群体的基本知识与技术需求。

  实现这一人才培育目标要求亚投行制定并完善一套周延的人才培养策略,既应考虑到亚投行与其他类似机构之间的竞争角度,也应考虑亚投行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面向。一方面,亚投行应该精心设置具体的人才培育计划,以面向未来的视角发掘并哺育潜在的可造人才群体,兼重研究与实践,从而与其他类似国际机构展开人才竞争。人才培育计划也是当前国际各主要发展机构的重要项目。以世界银行为例,它从1982年起便设置了面向发展中国家博士候选人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研究奖学金项目(Robert S. McNamara Fellowships Program)”,培养了若干国际发展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精英人才。以亚投行的主要竞争伙伴亚洲发展银行而言,它也在日本的主导与支持之下,面向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人才抛出橄榄枝,从1988年开始设置了“亚洲发展银行日本奖学金项目(Asian Development Bank-Japan Scholarship Program, ADB-JSP)”。其他全球或地区性国际发展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非洲地区集团也大都设置了面向特定目标群体的研究资助项目。除了针对研究面向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外,不少国际发展机构也为发展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职业支持与能力培训,从发展实践角度为国际发展事业储备人才。例如世界银行与非洲发展银行等都有特别的青年职业人才(Professionals)项目。人才竞争往往不只是潜在人才的争夺,其中也包涵地缘竞争方面的考量。在这个方面,日本政府在世界银行与亚洲发展银行中都设立自己特别支持或与特别国家相关的奖学金项目,并且围绕奖学金项目对奖学金获得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若干导向性指引,从而兼顾了其自身利益与国际发展事业的共同前进。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亚投行的最大股东,中国政府也应该借鉴日本与亚航经验,在亚投行中设立一项研究奖学金,增强亚投行对人才的吸引力,并充实亚投行的专业人才储备。

  另一方面,亚投行应该提升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积极利用现有的国际发展人才培养网络,借窝孵蛋,加强其与这些培养机构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并为这些人才培养网络添加亚投行的特色要求,从而满足亚投行在管理、业务、研究方面对金融、基建、经济、社会与政治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实习项目(internship)是当前国际发展机构培养潜在从业人员、提升项目才智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亚投行应该积极与大学等教育机构合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高校学生提供特别设置的实习项目,如此也可以增强这些潜在人才与亚投行之间的联结强度。在亚投行筹备开展具体的项目计划时,亚投行应该积极里利用各国相关研究机构与正在蓬勃兴起的智库的才智优势,积极与它们展开合作,乃至于委托这些机构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事前评估,或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委托它们对项目开展予以评估监测。进一步言之,亚投行可以在成员国内遴选一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网络,更为具体地根据亚投行的基本需求洽谈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人才培养,建立长久的制度化的合作关系。例如欧洲国家是亚投行中的重要成员。与此同时,欧盟从2003年开始设置了“伊拉斯谟世界之窗奖学金计划(Erasmus Mundus)”,它囊括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百余所高校的参与。这一计划虽然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交流,但是其具体项目中包括若干与国际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国际援助、乃至于社会政治相关的过百个硕博课程,加之该项目特别注重学术与实践的研究网络目标。如果亚投行能够与伊拉斯谟计划取得战略性合作关系,亚投行的人才储备将会得到极大充实。强强联合,将很可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才竞争也是国际制度竞争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亚投行应该筹划一项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笼络与储备策略,而不仅仅是采取面向同类发展机构的“挖人”途径。理想中的亚投行人才培养应该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当前国际发展事业的推进,一方面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投资等业务内容;同时,这项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既考虑到与同类国际机构的竞争,也将亚投行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人才储备合作纳入考量。(作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