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重建乡土观察的传统
李杏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春节期间,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返乡日记”成为热门话题。从描述家乡面貌的变化,到感怀儿时记忆,从展示城乡之间的碰撞,到担忧乡村的未来,人们以不同的笔触和形式分享着各自的返乡见闻和感想,呈现出每个人眼中与心中的城市与乡村。

  个人色彩浓重的“返乡日记”在春节忽然火起来并不是偶然,乡土观察本不是一个“时令”话题,但在舆论中的集中涌现,却与春节假期关系密切。不难发现,能够发起这个话题并且深有感触的人群,必然有过城市和乡村生活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也许目前正在城市打拼,也许已经在城市扎了根,总之对城乡差异和乡村变化有特殊的敏感。

  这种观察确实发自真情实感,但有多大的代表性,亦未可知。乡土的喟叹在手机中刷屏,仿佛故乡全面沦陷,凄凉而诗意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是不是如此呢?新媒体聚焦了城乡往返者的感受,这未必是农村的真实感受。一个道德情感上诗意化的乡村,在怀旧和惆怅时诞生,在日后繁忙的国计民生、娱乐八卦话题中淹没。乡村成为适时拿来浇胸中块垒的资源,这种关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淡忘、忽略。

  乡村,以及现代化发展中相对落后的地区,无可避免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很难主动输出自己的形象。当然,中国的公共媒体调查、学术理论研究、文学书写,向来有乡土观察的传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为经典读物,“三农”在学术界一度是热点课题,乡村题材的深度报道往往引发强烈讨论。这些年来,网络新媒体快速繁荣,信息爆炸式增长,却让原本活跃的都市视野越发活跃,坦白说,对边远、落后地区,主动和探索性的观察,变少了。

  乡土观察,其实体现的是社会的发现能力、问题感。乡土观察历来也是城市眼光决定,但也有实证研究和凭空想象的区别。甚至“乡土”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思考如何打通和回馈后发达地区的课题时,有了“乡土”视角的建立。这种观察,以复原乡土原貌、还原其生态为基础,以讲真话、直面问题、责任担当为基础。有时候,来自媒体、理论界的乡土观察,比乡村生活的人们更了解他们自己。

  时光荏苒,技术变迁,新的信息生态却滋生了惰性。观察,原本带着问题意识,是主动和研究性的,网络新媒体中呈现的乡村碎片式画面,本质上却是城市生活的情感调剂品。并不否认“返乡日记”背后的社会心态,它们真实存在,但这不是我们据以观察的基础。乡村不是旧日的田园牧歌,不是去国还乡的精神“保留地”,而是一个亟待加强建设、跟上城市步伐的区域。

  中国广大乡村的情况是复杂的,需要把复杂的东西呈现出来。今天的手机时代,手机阅读者过于被取悦,信息海量,一对一订制,却忽略了对陌生世界的打量,容易陷入异域想象,错把朋友圈当成整个世界。中国的乡土观察传统,便是伸出头颅往外看,往远方看,往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地方看。乡土观察是一个社会有严肃趣味的表征,公共视野常怀现实主义的情结。

  需要重建中国乡土观察的传统。一个社会需要严肃观察和发现能力,这是一个走出洞穴的过程,它不会让人感觉轻松,却让社会不断进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