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疏解功能谋突围,协同发展谱新篇
樊大彧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正经历着从“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跨越式治理,这场治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山青水绿,道畅车顺,井然的胡同,醇厚的古迹。每一位市民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探索实现伟大的目标。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廓清了北京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北京的工作方向。两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北京发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相关报道见A4-A7版)

  30多年来,中国已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京作为首都,也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迅猛发展。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张,从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北京的人口不断激增,从800万到2100万。北京的楼越来越密,交通越来越拥堵,空气污染日渐加重,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长期开发建设让北京患上了“大城市病”。

  习总书记两年前视察北京时,分析了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并为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表面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深层次分析,很多问题都是功能太多带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北京戴的“中心”帽子越来越多,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科技、金融等等,不一而足。长期的功能“超载”,让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诸多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城市病”随之而来。习总书记的“2·26”讲话,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定位明确后,疏解非首都功能,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很快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聚到疏的重大改革。

  要想成功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的问题,就必须将首都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在国家战略统筹下,依托京津冀乃至更广阔的空间,让北京瘦身健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过去两年里,北京像做外科手术一般,向外疏解了许多“家底”——北京工业已向河北转移项目逾80个,总投资额约1368亿元。当然,疏解功能并不是甩包袱,对于高能耗、有污染的项目,北京则是就地淘汰。除了工业项目,去年全年全市共撤并升级清退低端市场150家,对于“磁石”一般聚集人流的物流基地、部分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等,也都在逐渐疏解之列。

  在疏解功能的过程中,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使北京获得了深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的重大历史机遇。三地协同发展不能只考虑产业对接,还要考虑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吸引人口自愿向外转移。而这一过程,最终将让京津冀从浅层次合作,走向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交通体系等全方位的融合。协同发展让三地各项资源获得相对均衡配置,最终会舒缓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北京的“大城市病”才能去根儿。

  两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稳步推进,到明年,全市燃煤总量将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全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将下降25%左右。减负后的北京,天会更蓝,水将更清,更重要的是,在正确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正在实现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径。北京划出了一条条规划“红线”,涉及城市开发边界、水资源、人口等方面,这些都将成为根治“大城市病”的良药。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北京人的骄傲。北京这座城市,正经历着从“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跨越式治理。这场治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足以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山青水绿,道畅车顺,还有井然的胡同,醇厚的古迹。每一位市民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探索实现伟大的目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