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被曝光的童工,都是十来岁。这个年龄该是求知,而不是求职,他们的归宿应该是课堂,而不是工厂。然而,从视频内容看,他们过早地沦为工人,被中间人欺骗,被小作坊主盘剥,而恶劣的工作条件、恶狠狠的管理制度,导致他们的合法权益全无保障,以至于有网友感叹这是《包身工》的现代版。也许这一比较有点夸张,但他们确实被过早催熟、生命被物化。
当地监管部门迅速出手,值得点赞。据权威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常熟市共查处使用童工案件107起,涉及使用童工211名,对相关单位共处罚款300多万元。从中固然看出监管部门并未容忍童工现象存在,也可反衬出当地童工较为常见,绝非孤例。
使用童工于法不容,无论《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劳动法》、《教育法》都有明确规定。故此,依法打击这一现象,当无疑问。但是,如果止于打击,而不挖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不清理童工成长的灰色土壤,就无法令人心安。
小小年纪,稚气未脱,该接受义务教育,却走上务工之路,不管是被骗的还是主动的,都在禁止之列。问题是,他们一旦被送回老家,就会回到课堂吗?那些被剥削的童工又是如何看待被遣送呢?
此前曾有媒体调查,大凉山一些人对童工的态度是:“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 ,为什么不让出去?”有的童工也说:“外面打工的日子再艰苦,也总比在家里受穷受苦要好得多。”还有记者发现,如果不做童工,孩子们留在家乡要面对的,将是被贫穷、闭塞、毒品所累的一生……
如此种种,似乎说明如果那些孩子不当童工将被饿死,禁止他们当童工就是坑害他们。这种观点似是而非。一码归一码,再穷不能穷教育,贫穷不是当童工的理由,法定的义务教育必须接受。不接受基本的教育,过早出去打工,看似提前赚了钱,但得不偿失。身体发育不成熟,工作高强度万一受伤了呢?没有文化知识,能长期打好工吗?年轻时可以靠体力挣钱,能一辈子卖苦力吗?
从媒体调查的相关情况看,那些来自云南的童工确实家境不好。只是把他们送回家,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很可能仍会出去打工。由于常熟当地监管力度加大,他们很可能受雇于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黑作坊,换言之,其境况还不如在常熟当童工。针对这些情况,这些童工所在的政府部门应该负起责任,把他们送到学校读书,如果确实贫困,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更重要的是,家长不可推卸责任,把孩子过早推向社会,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当童工是不可能彻底拔掉穷根的。
童工现象背弃法治精神,有悖于文明常识,堪称当今社会之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容忍童工存在。关注“常熟童工事件”,千万别虚了焦,那种认为禁止未成年人打工是害了他们的看法,经不起丝毫推敲。这种廉价同情,不合情理也不合法治要义。对童工最好的同情,应该是呵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从家长到政府再到社会,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接受良好教育,这是他们拥有明亮人生的前提。
新京报:我们如何面对“当童工有肉吃”的孩子 2014-01-06 |
张 剑:“遣返”后的童工更该被关注 2014-01-06 |
童工猝死,法规与监管去哪了? 2016-04-25 |
中工时评:违法成本低是非法使用童工的“罪... 2016-04-26 |
童工猝死,一万元罚款已“顶格”? 2016-04-26 |
童工猝死,1万元罚款已“顶格”? 2016-04-26 |
童工猝死,一万元罚款已“顶格”? 2016-04-27 |
童工猝死,法规与监管去哪了? 2016-04-27 |
对非法使用童工须实行“零容忍” 2016-04-25 |
服装之都“倒卖童工”是法治社会之耻 2016-11-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