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只有不断激发和培养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探索精神,才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神十一”飞天的时候,远在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地面上的航天员王亚平一起为全国青少年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带上太空的6只蚕宝宝中,5只已经吐丝且顺利结茧。还有失重环境下表演“远程投喂食物”,陈冬撕下一块面包,随手一丢,面包就飘向了几米外的景海鹏。在失重环境下,枯燥的科学实验竟然变得如此神奇有趣,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更让科普意识、科学精神得到发扬。
“将来假如进行长时间太空旅行,航天员怎样才能吃到蔬菜呢?”“天上能看到UFO吗?”“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这些新鲜的提问告诉我们,青少年们的思维已随着太空课飞到了浩瀚的宇宙:他们很想了解航天、走近科学,成为科学探索的激情参与者、继承者,更想成为科学之谜的发现者、解决者。科学意识已经在他们内心悄悄萌芽。
面对一些“中小学生不愿当科学家而愿当网红”之怪象,与其批评青少年志向萎靡,不如多反思社会有没有为他们提供引人入胜的科普教育。换言之,正是我们传统的科普宣传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专业化有余、趣味性不足等问题,使得青少年对科学课程有了隔膜感、距离感,抑制了其投身科学的热情与活力。据报道,美国“双胞胎”火星车的名字——“勇气”号和“机遇”号,均出自一名9岁女孩之手,这源自美国宇航局发起的为两辆火星车取名的活动。青少年只要有宽阔的科技梦想舞台,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就能得到激情迸发。
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当下中国国民科学素质仍有待提升: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欧盟、美、日、加拿大,以至于《科学教育教师指导书》不得不从最简单的“什么是科学”谈起。对此,与其抱怨,不如想方设法改变现状,通过太空科普课等多种形式的推介宣传、科学家们深入浅出的科学启蒙,为青少年提供活泼有趣的精神引领。只要内心的科学参与意识“动”起来了,科学素质不够高的现状就有望得到改观,科学精神也将逐渐深入人心。
科学是一个国家走向远方的基石。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只有不断激发和培养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探索精神,才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 2014-05-04 |
刘 昊:不妨给“六一”加点科学的“料” 2014-06-06 |
赵永新:科技馆免费还不够 2015-07-13 |
赵欧仁:别让娱乐节目占领孩子假期 2015-07-14 |
教材进校园不等于京剧进校园 2016-05-04 |
青少年是传承航天精神的中坚力量 2016-05-17 |
为孩子而“拼” 拼出国家新希望 2016-05-27 |
让少年科学家之梦蔚然成风 2016-06-02 |
全民“信科学”才能实现创新强国目标 2016-09-21 |
打通科学进入课堂的通道 2016-09-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