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一带一路”的逻辑与魅力
赵 磊
//www.workercn.cn2017-03-16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两会,“一带一路”成为引人注目的高频词,仅政府工作报告就五次提到“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概念走向实践、自国内融入国际、由历史联通未来,其逻辑与魅力更加清晰、鲜明。

  “一带一路”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实践,其魅力在于:一是在中国倡议的基础上,日益成为国际共识,而且整个进程凝聚越来越多的全球智慧。二是这一倡议由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宽广之路”,更符合哲学层面的“大道之行”。

  “一带一路”的逻辑,则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通”“融”“荣”。

  “通”是前提、条件。“通”突显经济层面的合作共赢,包容性全球化、世界经济再平衡、共同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合作等是关键要素。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层面取得了务实进展。一是共识增多。“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越来越活跃。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二是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以中巴经济走廊等“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为标志,基础设施、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早期收获。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老、中泰等泛亚铁路网建设也迈开重要步伐。三是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同近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经落地生根。

  “融”是路径、方式。“融”侧重文明层面的文明互鉴,通心工程、人文格局、文化条件、重义轻利等是关键要素。

  “融”展现“一带一路”的精神实质,凸显“一带一路”不仅要提供经济红利,更要创造国际社会良好的人文生态。“通”有形可见,易于感知与衡量,相比之下,以“民心”“人心”为发力重点的“融”则无形不可见,但影响恰恰是最根本深远的。在“融”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一带一路”是通心工程,要打造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融”强调开放性聚合,而不是生硬地追求趋同、排他性或搞小圈子。“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灵魂,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总抓手。“融”追求亲近,不是西方话语所恪守的等级分明的“门槛”或非此即彼的“同化”,更不是“大鱼吃小鱼”的“征服”,而是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荣”是愿景、目标。“荣”强调全球治理层面的公共产品,即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预期,更要增强全球民众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提出这一倡议,顺应了亚欧大陆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奉行的不是“门罗主义”,更不是扩张主义,而是开放主义。事实上,“一带一路”不仅能够与各国发展倡议紧密对接,更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诸多顶层设计高度契合。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发展繁荣带来新的机遇、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