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前污泥浊水,如今碧波荡漾;以前臭不可闻,如今花香扑鼻;以前周围居民怨声载道,如今市民慕名而来……短短一年时间,北京最早的漕运河——萧太后河完成惊艳蜕变。从“牛奶河”到潺潺碧波,萧太后河的治理并不孤立存在,其背后是从首都到全国环境治理的一盘大棋。
不知从何时起,“APEC蓝”毫无征兆成为热词,刷屏社交网络,甚至出现了“晒蓝天党”。其实,这种被笑称是“行为艺术”的社会现象,无非是表达了人们渴望蓝天常驻的朴素愿望。蓝天、绿水、青山,当下公众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投以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在不小的程度上,环境指数决定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如果你翻开手机相册快速滑动还保留的环境照片,或者把这几年来哪怕是碎片搜集到的环境信息做个简单的拼图,都不难感受到,“它”在发生变化。这些积极的变化,给了公众莫大的信心和激励。
毕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公众的呼吁得到回应,激荡的是力量,凝聚的是共识,反映在现实中,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监督之眼。在近来查处的环保案件中,有相当部分就是顺着公众举报提供的“藤”最后摸到的“瓜”。当然,环境不管是在数字上还是感受上的改善,都还只是果,这一切都得益于更深层次的从理念到机制上的支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就是要让人民获益,这种改革共识和逻辑,贯穿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出台,定下了调子,搭起了框架;“最严环保法”出台,“长出牙齿”,树起威严;“环保钦差”全国覆盖,不留死角。“督企”“督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不偏废任何一方。绵密而持久的努力下,环境的价值得到大力强化和普及,社会发展思路和逻辑得以实现变革,成熟的环境治理已见雏形。在近期热播的电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全面铺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统筹推进”的生态体制进程也因多个案例做注脚,而愈显立体、深刻。
继续拿蓝天来说,相关数据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近5年来,环境生态的改善与环保体制机制的重塑,是改革方案含金量的充分展现,更是公众获得感更为持久和强劲的源泉。日渐进入良性的政府与社会互动、中央与地方互动,无不显示着建设美丽中国,成就巨大,未来可期。
苏 秦:中委友谊像奥里诺科河一样绵延不绝 2014-07-28 |
郑端端:五中全会为美丽中国“谋篇布局” 2015-10-30 |
马若虎:展望“十三五”,多少美好可期 2015-10-30 |
【乌镇峰会大家谈】习主席五点主张展现大国... 2015-12-17 |
按自己的节奏打出一副好局 2015-12-30 |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实践点亮世界梦 2016-01-06 |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 2016-03-08 |
绿化祖国人人尽责 美丽中国是大民生 2016-04-06 |
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016-07-06 |
足迹,向着伟大梦想延伸 2017-09-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