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学位不能改变职业认同
//www.workercn.cn2014-07-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近的消息表明,教育部网站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内涵意义看来是关乎职业技术人士的缺乏,并试图以此改变很多人“不愿意当工人”的现状,从而根本解决“用工荒”问题。长远来看,这确实是个良策,然而要切实解决愿不愿意当工人的问题,我以为是否有学位关系不大,更多的关联似乎还在公正合理的劳动关系上面。

  现在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中没有劳动关系,只有劳资关系。这种认识在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结果是在增强“蓝领”吸引力问题上形成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工资。有正义感的经济学家指称工人的付出所得回报太低,所以愿意出卖劳动力的人员减少才是“用工荒”的症结所在。

  这种很有道理的说法,在现实实践中对解决“用工荒”的实质问题却似乎没有多大帮助。如果我们把人看作经济的人,在取缔寡头和垄断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劳资双方的协议是容易达成的,因为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商品,抽象地看和服装一样,出售方和购买方只需要就价格达成一致买卖就能够实现(当然,其前提是不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资本方开出购买的价格,劳动力接受出让补偿,从而形成相对的平衡。这种满足双方意愿的交换表面上看没有一方是被迫的,那么,只要企业付出更高的购买补偿,“用工荒”问题就不是问题。现实中也有不少资本方这么做了,意外的是,问题仍然存在。就实际情况而言,应该说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薪资和社会整体比较目前已经不低,在北京,一些“没有技术”的餐饮行业领班薪水就超过机关里的干部,然而这并不能吸引干部去做领班。而在技术工种市场,不少技工的收入数倍于平均工资,却依然是有巢无凰的局面。而基于资方的效率、成本,只靠高工资解决问题的理论就有些不实际,也得不到实践的支持。

  可见,以为仅依靠“劳资关系”就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平等就业环境和身份差异不完全是劳资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实质是劳动关系问题。

  在市场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之前,国家是唯一的“资本”方(如果以出资人定义的话),因之劳资关系实际上就是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社会、国家的关系。市场经济以后,劳资关系突出出来,在着眼梳理劳资关系的改制过程中劳动关系逐渐扭曲,到今天不少学者甚至疏离了劳动关系的概念。

  如果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不愿意当工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劳动关系上的差异带来的——不仅是薪资,还有一系列劳动者共有的国民待遇。这种非工资形式的保障要求是公平报酬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只有一部分人享有某种保障,势必放大其余人的不安全感,至少感觉上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努力去提供更平等的保障,那些缺乏保障的职业显然就缺乏吸引力,更糟的是,在得到保障的那些人和无保障群体之间可能会出现对立。

  显然,只有当薪资之外的一系列国民待遇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只有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解决“不愿意当工人”的问题,进而才能解决技术工人难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学位学历能够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可能更小,因而“学位支持”不过是这个进程中的一种助力而已。大家不妨回顾一下新中国的故事,在“劳资关系”现实化的前几十年,平等的劳动关系从来就没有给当不当工人带来困惑,倒是另类的“劳动关系”在差异的城乡之间留下许多问题。

  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看,人终归不是经济学意义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经济关系只是很细微的一部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