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新消息”的恶搞
“微信里+1新消息头像把各位小伙伴调戏惨了。”据《金陵晚报》报道,这两天,喜欢玩微信朋友圈的人们发现,小伙伴的头像上有个红圈,里面标着“1”。通常,这是手机各类即时通讯工具右上角的消息或更新提示,点开后会自动跳出消息,然而头像上的这个“1”却让很多“强迫症患者”们抓狂,不自觉中招触摸头像。
虽是个小恶作剧,但网友的纷纷中招,反映了时下一些人的微妙心理:时不时翻看手机上的即时通讯工具,期待朋友们与自己联系,并渴望与他人及时互动。被恶搞一把之后,手机爱好者们也该有所反思:与其魂不守舍地守望着手机上好友们的提示,不如多多主动和他人展开现实的互动。
花钱消灾的无奈
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江宁一名男子,利用一些老板害怕企业被举报的心理,向他们推销高价白酒或茶叶,如果企业不“花钱消灾”,就以打政府热线投诉企业消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来威胁,不少企业竟乖乖照办。警方介入后,将男子抓获。该案近日将开庭审理。
如果不是抓住了一些企业的“小辫子”,想必也不会有如此“一路绿灯”的敲诈。慨叹之余,人们也不禁质疑:连普通人都能抓住的把柄,正常的监督渠道和手段为何难于发现?而对企业主来说,花钱消灾只会助长不法之徒的嚣张气焰,切实解决和完善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明智之举。
暑期实践的尴尬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人人网针对全国大学生开展了2014暑期实践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超3成学生的暑期实践是付费才找到的;61.5%的人参加的暑期实践与所学专业无关;40.1%的大学生遭遇过坑爹的暑期实践;66.3%的大学生更倾向的暑期实践形式是公司实习。
暑期结束,不少学生的暑期实践也告一段落,但从如上调查来看,不少学生的暑期实践或许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实践本身的随意性、盲目性过大,且不少高校将社会实践列为考核学生的硬性指标,在缺乏相关指导和推荐的情况下,暑期实践难免形式大于内容。期待学校能认识到问题所在,对学生的实践进行个性化指导,让暑期实践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