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年伊始,微信上便是一片由抄袭问题引起的“道歉潮”。《罗辑思维》因“盗版”原创者王路的稿件而道歉;《中国企业家》杂志因未按规定使用《财新》的稿件而道歉,且要求《每日经济新闻》就不署名使用自家稿件而道歉……“1人原创,99人抄袭”,成了微信公众号的真实写照。
微信借助打通QQ、电话通讯录的优势,拥有了巨大的社交黏性,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用户群如同滚雪球一般迅猛增加,至今已突破7亿。而在微信快速崛起之后,用户对其依赖性也非常大,每天都要通过微信与好友交流沟通,阅读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内容。据统计,有四成用户表示,用于微信的流量占到全部流量的30%以上。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超过55.2%,微信重度依赖用户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他们每天打开微信次数超过30次。
显然,对于许多人来讲,微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他们每天阅读、转发的大量文章里,真正的原创内容占比很小,抄袭内容则占据绝对比例。而媒体揭露的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面临“1人原创,99人抄袭”的尴尬局面,原创者费尽心血创造出来的内容,被抄袭者轻而易举地盗走,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从中获益匪浅。
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赚钱模式:大V依靠积累大量粉丝汇集人气,从而吸引广告投入,借助粉丝的阅读和点赞获取广告收入。对于许多大V来讲,拥有高名气和庞大粉丝数量,但自己的原创能力有限,难以每天持续更新原创内容,采取“拿来主义”则是最快捷的方式,而且抄袭成本低廉,被发现的概率小,投诉手续繁琐,赔偿金额少,都是在纵容抄袭者肆无忌惮地抄袭。
目前山寨成风、抄袭遍地、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司法维权也不给力,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非常大。而不管是线下,还是网络上,盗版抄袭都长期没有被遏制住,运动式打击只能起到短暂效果,无法实现长效机制。微博时代就曾经遭遇公众号抄袭成风,如今微信时代再次堕入抄袭深渊,亦凸显打击抄袭行为任重道远,万万不可懈怠。
微信平台的商业化正在逐步实现,从之前的游戏产品、电商入口,到如今试水的微信广告,微信正在想办法将巨大的流量变现,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商业化是微信的必经之路,大量公众号则是微信聚集人气的法宝,双方已经形成互利关系,但对抄袭现象,微信不应视而不见,需要采取措施维护原创者的利益,别让抄袭毁了微信生态环境。
“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的“内在逻辑” 2010-11-04 |
晏 扬:陈光标式“暴力慈善”到底纠结在何处 2011-03-22 |
另眼观察:请关注陈光标式慈善的本质 2011-03-22 |
郭震海:在抱怨“社会不良影响”中迷失 2012-05-23 |
关东客:当李太白遇上“世界文学奖” 2013-03-08 |
高谈阔论:好饭不怕晚 2014-01-06 |
养生不是“养生意” 2014-10-15 |
赵蓓蓓:学术不能成为功利的奴隶——向失信... 2014-10-21 |
千龙网:刮出高考舞弊乱象的深层病毒 2009-06-12 |
千龙网:刮出高考舞弊乱象的深层病毒 2009-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