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7日,步鑫生辞世。
这个出身裁缝、被誉为“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帷幕”的81岁老人,总是令人唏嘘感叹。其好友林坚强认为,步鑫生不仅萌芽了现代企业家精神,更引发对政企不分的反思,“步鑫生让后来者在市场中肆意摸爬滚打,他创造了历史。”
曾有人统计,思想解放、革故鼎新的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自创刊到那时,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
这说明,“改革共识”曾经在举国上下有着何等令人震撼的力量。
步鑫生在病房中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信念坚定——“改革创新是一个大胆探索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不探索,永远不会成功。”他所忧虑的是,“改革进程中出来的两个毒瘤——腐败和造假,要割掉!否则改革会前功尽弃”。
一个锐意改革的符号性人物走了。不过,令人欣慰和充满期待的是,中国又一次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而国企改革依然被认为是“重中之重”,“改革共识”正在达成和加强。比如,在资本市场上,“国企改革”一直是投资者扎堆的重大风口,人们憧憬着那些一再被描绘的图景:资产重组、整体上市、“混改”以及“互联网+”……
不过,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迟迟未能推出,人们也缺乏对“改革红利”的确定预期。这使得资本市场讲述的改革故事,似乎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新意。
推进国企改革被认为已经进入关键的节点。6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引人注目地通过了两个事关国企改革的重要“意见”——《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
舆论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实际已经成为国企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
财经媒体人刘杉表示,深改组的“意见”,改变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依赖,即放弃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推崇的“私有化”,以及在公司治理中过分强调委托代理关系的模式。
接下来,舆论可能会特别关注如何从制度层面实现“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以及未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如何确保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虽然市场化以及让市场在更多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但本次深改组审议的议题,则显然超越了所有市场经济学理论的经典论述。这似乎也表明,中国所要面对的国有企业改革课题是史无前例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国企改革的主要难点就是如何把握尺度和边界,既要让国企走向市场自主经营,又要防止少数人谋取私利,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制度体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相信,本次深改组审议通过的两份“意见”,已经为下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作出保障性安排,也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渐行渐近”。
越来越倾向一致的意见是:腐败不除,国企改革便难以推进。
吃力不讨好 2010-07-15 |
人民政协报:让过去告诉未来 2009-10-01 |
聚焦:以生命的名义,严惩酒后驾驶 2009-08-29 |
燕山快笔 2012-04-23 |
特大交通事故的“真凶”:执行规章打折扣 2012-08-29 |
大众话题:“自认中下层”不能永远中下层 2012-12-25 |
“自认中下层”不能永远中下层 2012-12-25 |
商 旸:医生多点执业,改革不能停歇 2013-10-23 |
一周圈点:发展与污染 2014-04-22 |
一周圈点:发展与污染 2014-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