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故人传消息,说家乡计划中的高铁在崇山峻岭之中已经开工有年,但通车尚需时日。不过,尽管高速公路便捷,高铁未通,因绿皮车已罕见,坐火车的人还是不少,“和过去的列车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进步了很多。”
进步了吗?
上世纪80年代念大学的时候,我每年都要走几次号称奇迹的成昆线,印象最深的是冬日。从北京出发,一路不是雪原就是灰色的天空和平原,也许是家乡情结吧,翻过秦岭入川便能感觉到有生机的绿意,可叹蜀犬吠日,天色依旧是灰暗,直到列车穿过沙马拉达隧道才真正有遮目的青翠山野和刺眼的万里蓝天。也许是天神美意,数年来与高天白云的相约从未错过。
几十年后忆起这些,恍惚间有点梦幻的感觉,间或还寻思,也许是有这样的心结,所以幻梦为真了。于是,几年前我特意选择了白天的车,又行成昆线。
很遗憾,车过沙马拉达我没有惬意,天蓝如故,但山却不再青翠,曾经密植的松树稀疏了,那些松林还没霸占的缝隙也因“落后”布满杂树野草,但现在斑驳了,山峦被不同的色块分割,不知道是庄稼地还是荒芜的黄土,记忆中润泽的气息在烈日下干燥炽烈……
当然,荒山野地可能不干进步什么事儿。现而今咱高铁无敌,比之当初的绿皮车,进步有目共睹。记得早先成昆线上有过像地铁车厢似的客车,双开门,门开得比城里的地铁宽广,猪牛羊都可以轻松被赶进去,箱内顺窗两排座,无座有扶杆,后来不知道是因为箱内太脏乱还是不买票的人太多,沿途小站都停靠、慢慢行进的“慢车”取消了。
客观说,现在想起来载人的绿皮车好像没什么不好,速度慢本身也不是绿皮的错,再说奔走快未必就是进步,对我这种老派的人而言,慢才是享受。至于生活的目标,除去无私贡献的远大理想之外,世俗的衣食住行晋级更像进步。
说到吃,很怀念那时候绿皮车上的盒饭,最怀念的当然是回锅肉,那时候肉票是计划发放,非常有限,吃肉是有点奢侈的活动,但火车上不用票,虽然很贵(记得一份盒饭要一元钱左右,与工资的比价而言,现在是百元以上),但很香润过瘾,原因不是缺油水,而是不吃饲料的猪长得慢。特别是后来看到传言说,万岁爷有感慨:尝遍天下美味还是回锅肉好吃,虽不敢比肩,但内心里窃喜还是有的。据说龙云的私厨回锅肉一绝,无聊的时候还琢磨龙云右派之后谁会独霸这个味道呢?
对生存第一的国家理念来说,吃当然是进步的最好体现。可惜不知道是现在饲料吃多了,还是肉吃多了,绿皮车上的美味不经意间变成了久远的回忆。这样看来,进步之说有点说服不了自己,毕竟吃是更本质的生存。
再说穿,彼时化纤是时尚,因为好看结实,棉布的东西只是末选,可如今翻转过来了,有钱人牛的时候会扯着身上的布说:埃及棉、200支纱。那意思就是工薪者买不起。
物化的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使那些追逐享乐的人也这么宣传。爱胡思乱想的人们更喜欢拿精神世界来度量进步。这也让我想到绿皮车上的盒饭。那时候的饭盒是铝制的,那些铝制品仿佛从来就是歪七扭八的,初时以为洗涮磕碰,后来才从铁路上的同学处知道,是因为怕偷,所以才被折磨得没了模样。今天再没人盯着那些不值钱的东西了,可是大家声讨窃贼的声音似乎更响亮,偷什么呢?该不是进步被偷走了吧。
关于精神生活的表述,在醉心挣钱的所谓文化产品之外,书籍可能更有广泛的代表意义。记得有一年在绿皮车上与一名舞者同行,实在是没什么话好说,于是拿出20余本金庸的小说,三天行程将尽,书也看完了,最后舞者用鄙夷的眼光看着我说:你看这种书?!是啊,我看亚里士多德的书,也看这种书。她可能觉得小说即使不读托尔斯泰,也该看《金光大道》,幸好名头震耳的《尤利西斯》还没翻译过来,要不她肯定会把那本烂书列入目录。
话是这么说了,实际上俺一下子就自觉站到了没文化的卑微队伍中。想不到今天“金学”成了大学问,而在毫无吸引力的获奖作品四周,更繁乱的文字在网络中吸引了无数的英豪,这使人更加迷糊,还不如回锅肉,您能明确地知道现在的确实不好吃了,而关涉精神的东西,完全不知道是不是进步了……
按说社会着实是在进步,但想一想,“进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并不是太明晰。
斯是陋室,惟吾豪华? 2008-09-30 |
以领导的名义 2009-01-07 |
北京日报:居陋室而干实事才是“最牛政府” 2009-11-27 |
红网:“大名陋室”诠释了以民为本 2009-11-24 |
牛郎织女属于谁? 2010-08-17 |
北京日报:居陋室而干实事才是“最牛政府” 2009-11-27 |
钱江晚报:面对代课教师当有愧色 2010-01-03 |
南京日报:别用“物质秤砣”衡量“古诗重量” 2014-10-24 |
光明日报:“大名陋室”诠释了以民为本 2009-11-29 |
光明日报:“大名陋室”诠释了以民为本 2009-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