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动画产量“减半”是好事
赵昂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宫崎骏动画电影剧照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中国动画年产量已经持续稳定在13万分钟,转型升级已经收到了阶段性成果。

  和2011年相比,2015年我国动画年产量“减半”,总产量从26万分钟下降到13万分钟。26万分钟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天看12小时,看一整年才能看完,这个产量是日本同期的3倍。

  动漫产业一度火到什么程度?全国建了动漫产业园的城市有好几十个,有很多三四线城市也上马做动漫。当然,这种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好故事脚本的动漫产品,质量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国产动漫人物层出不穷,但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有几个。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好意,为动漫产业提供相应补贴,但是这样的补贴有时却助长了动漫企业的惰性,因为,补贴往往是按在不同平台上的播出分钟发放的。只要确保产量,找个播出平台“放一次”,不愁没有补贴。

  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我国动漫产业已经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这样的变化是符合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产量“减半”,质量上升,当然是件好事。

  根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动漫电影产业报告》,2015年,国产动画的票房达到了20.54亿元,虽然未能超过进口动画票房,但两者差值仅有3亿元,双方从产值上而言,已有旗鼓相当之势。但是,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是43部影片的总和,而进口动画不过才14部。

  动画的故事往往是基于虚拟的架空世界,在其中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如果仅用一部影片,就让观众一下子接受“虚拟世界”并不现实。所以,在动画电影热映之前,都有着相应的观众认知积累,比如受到喜爱的同系列漫画和动漫剧集。

  去年进口动画影片票房第一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之前同系列的漫画和电视动画片传播甚广,哆啦A梦和野比大雄的名号观众们都耳熟能详,另一部热映影片《小黄人大眼萌》,小黄人已经在之前《神偷奶爸》两部曲中大放异彩。而位列国产动画电影第一的《大圣归来》,也是取材于人们都熟悉的《西游记》,另一部热映的《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熊大和熊二的形象,早已通过播出多年的动画剧集被观众熟识。

  换言之,成功的动画电影,靠的不是单纯产量堆积,而是受众积累。通过小说、漫画、动画剧集等各种类型的作品,试探受众市场水温,塑造观众喜爱的动画形象,打造适应观众口味的故事蓝本,之后推出的动画电影,赢得口碑和票房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