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浮躁堪称是中国文艺界的痼疾。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初起,再到近年来文化产业勃兴,“浮躁”一词就始终与文艺界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列举了不少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就在于文艺界存在一股浮躁之风,不少文艺工作者心浮气躁,难以塌下心来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深入思考、精心创作。
浮躁之风的一大危害就是精品力作的缺失。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公认为是杰作的图书很少。我们每年创作生产600多部电影,但能出口到国外的不足1亿美元。如果按产量计算,我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动画片生产大国,但多次民调显示中国孩子最喜欢的动画人物依然是米老鼠、机器猫等国外形象……在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国界的今天,不解决文艺界浮躁的问题,就拿不出足以与人竞争的精品力作,长此以往必将使中国文化丧失活力和吸引力,严重损害国家文化软实力。
浮躁之风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界难以摆正文艺创作与名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少文艺家成了市场的奴隶,创作围着市场转,沾满了铜臭气。“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文艺界的创作。著名导演冯小刚透露,现在不少电影编剧拿着煤老板给的一纸提纲,一两个星期就能写出一部电影剧本。一些书画家不再深入生活去采风写生,而是不断复制旧作卖钱。正能量图书火了,各种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图书跟风而出。评价影视剧不再是作品打不打动人,演员演得好不好,而是票房多少、收视率多高……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这说明创作者创作态度浮躁,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圈钱,盘算的都是投入产出的效益,哪儿还有时间去了解,去思考,去沉淀,去创作,更不要说去涤荡灵魂,引领时代的风气。”
要改变当前文艺界的浮躁之风,首要一点就是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者拿不出作品就是鲁迅所反对的“空头文艺家”。
就凝神静气、精益求精搞创作来说,今天的文艺家应该好好向前辈学习。于是之当年为逼真地扮演好《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曾四处寻找曲艺界名流,拜访落魄艺人,为眼角上的一丝细纹而苦思,并为此写了6000字的《程疯子传》。谢晋为了拍摄《舞台姐妹》这部电影,和编剧王林谷多次去新昌、绍兴、柯桥、余杭等地体验生活,“去一次回来就改剧本,再去一次回来又改”。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半夜苦思,难以入眠,在县招待所大院里徘徊,差点被当成精神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创作是艰苦的,但收获同样是巨大的。尽管《龙须沟》《舞台姐妹》《平凡的世界》问世已经数十年,但依然不乏观众,《平凡的世界》至今每年都能销售数十万册,近期改编播映的同名电视剧再次收获高收视率和好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作品不会被忘记。
一位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记者说,对新闻工作者而言,中国堪称富矿,永远不用为缺乏新闻素材发愁。同样,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身处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也是幸运的。生活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无比深厚的土壤,只要我们克服浮躁之风,脚踏实地搞创作,生活与人民一定会给予我们十倍百倍的回报。
周云龙:听周杰伦“偷偷地说教” 2011-07-08 |
人民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2-05-23 |
完颜平:多创作作品 少命名“之乡” 2012-05-23 |
光明日报:在《讲话》照耀下阔步前进 2012-05-24 |
陈 原:静下心来才有文艺佳作 2014-10-23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2014-10-24 |
张 晶:文艺的宗旨与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2014-11-19 |
光明日报:沉下心来 扑下身子 扎根人民 ... 2014-11-24 |
陈 灏:注入情感温度的文艺才能打动人心 2015-01-30 |
刘润为:警惕“自我天性中的渣滓” 2015-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