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位叫曾一智的人去了,却刷了两个“朋友圈”。
一个是媒体界的朋友圈,因为她本人就是记者,即使从本职岗位退休后也依然作为记者们经常采访的专家活跃于媒体之上。一个是文物保护界的朋友圈,就连国家文物局都发唁电对她的不幸逝世“不胜痛惜,深表哀悼”。
她是谁?
她是一名扎根黑土地的记者,更是一名志愿者,“古建筑保护”作为一个关键词将她的两种身份串联起来。
当记者的时候,她以保护古建筑为主题,写报道、做专刊,畅谈“城与人”。当志愿者,她自费奔波在一个个拆迁现场,为古迹遗存奔走呼号。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她人生的最后一条朋友圈仍在为一座古桥而呼喊、惋惜、痛苦。
实话实说,曾一智所做的并不是什么讨好的事情。因为,一些古老的印记总是在“阻碍”着大发展、快发展,其“烧钱”所需的代价自然不如交给地产商赚钱带来的利润来得让人畅快。有些时候,文物保护工作也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成就,比如,翻阅多年的全国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罕有这方面的专题字样,经常是在报告谈及前后两年交接的地方有这么一句“XXXX、XXXX、文史档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是的,对于这些想法、这些安排我们都应该予以理解,毕竟,先发展经济、吃饱肚子、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既是当下所及,更是主要矛盾所在。但同时我们也一定不能忘记,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多么可怕,一个民族只有文字、图片描述的历史是多么可悲。
不要小看这些或是挂满灰尘或是印记模糊的文物古建,那是本雅明笔下“此时此地”的“灵光”闪现,站在它的跟前自己揣摩感受气息和从图片文字中背诵它的体貌特征、年代时长,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担当生前事,不惧身后评。曾一智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有人说她“轴”、有人说她“特性”,更有人对她的这种“轴”和“特性”记忆犹新。
曾一智去世后,最早刷屏的是媒体朋友圈。很多和她共事过的同仁,对她做记者时的执着、纯净、无欲难以忘怀;一些把她作为文物保护专家采访过的晚生后辈,更是为她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才华学识敬佩不已。甚至有的曾经因为采访时提问不专业而被她当场批评的年轻媒体人,都视当时那次不愉快的经历为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彩蛋”。
为什么人们怀念她,因为她怀有一颗当下我们热谈的“初心”。
初心是什么?是大?是广?是多?是富?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
有时候,一生一志,也堪称初心,只因为,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方为初心。这颗心笃定、执著、透明、剔透,在这个物欲甚嚣的时代里显得那么珍贵。
曾一智走了,虽然也有一些珍贵的古建筑因为种种原因仍将与她在天堂相见,但好在,她的“念念”被一些后人“不忘”——
曾经,很小的时候跟在妈妈身边陪同曾一智一同拍摄、保护老建筑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所大学建筑专业的研究生;
曾经,和他一起共事过的媒体后辈至今珍藏着作为文物保护的志愿者证,念兹在兹。
一粒种子,不在于是冬是夏,重要的是愿意扎根“土”壤。
这样,那些令人遗憾的“曾”经,才会变为留给子孙后代的“增”与“赠”。
王石川: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 2014-07-14 |
袁云才:为何常有造假者攀上“联合国” 2014-07-18 |
范 曾:由高原攀登高峰 2014-11-03 |
蔡 辉:一生如名局,世间再无吴清源 2014-12-02 |
姚昱帆:话语暴力解决不了艺考“潜规则” 2015-08-24 |
板凳上面好读书 2015-09-25 |
曾经的“英雄少年”,仍是现在的偶像 2016-05-31 |
梁羽生的小花园 2016-06-12 |
开创从高原勇攀高峰的文艺新局面 2016-10-17 |
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2016-12-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