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兰州,依然笼罩在夜色之中,早起的市民陆续赶往沿街的牛肉面馆“打卡”。在这个城市,许多人的一天从一碗面开始……
“怎么回事?”拉面的大厨一挥手,把我挡回去,示意刚出锅的这碗面不是我的!因为要出差赶路而起早排队,眼瞅着挨到跟前的一碗面要被人端走,这是几个意思?身为“兰州人”的我当时“秒懂”,微微侧身让后面的一位环卫工挤过人群,微笑着端走了这碗面。仔细看,这碗面,是那种汤少面大的VIP版,确实不是我辈的量。
在兰州,这碗面藏着一份从政府到商家、从拉面师傅到普通市民都在共同守护的“城市默契”。
自2017年起,兰州市启动了一项特殊的“爱心早餐”工程,动员经营企业、牛肉面馆参与关爱行动,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让利的方式,每天为1.2万名一线环卫工人提供5元钱的“爱心餐”。目前全市有236家牛肉面馆成为“环卫工人爱心点”。兰州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多亿元,每年的财政支出400多亿元,对于靠转移支付过日子的政府来说,每年挤出2000万元补贴环卫工吃一碗面,真的不容易。
对牛肉面经营企业来说,这碗5元钱的面是“亏本生意”。一碗七八元钱的牛肉面,摊入各项成本,毛利不足1元。环卫工每吃一碗面,意味着面馆必须倒贴1元到2元钱。但是,被选中的面馆往往有种“中奖感”。有位拉面馆的老板说:“(环卫工)来我这里吃一碗爱心面,说明咱被人‘看得起’!”
吃牛肉面最讲究的是清晨第一锅“头汤”。冬季早上6点左右、夏季5点左右,各家面馆开始营业,这时恰是环卫工早班“大扫”结束的时间,一身疲惫的环卫工陆续走进面馆。
劳动过后肯定吃得多。起初,有的环卫工自己带个大饼、馒头之类,后来有面馆为了让大家一碗能吃饱,就贴个告示——“面大面小,您随意!”只要食客喊一声“面大些”,拉面师傅肯定会下一碗面多的VIP版。但有时环卫工不好意思喊。渐渐地,一些面馆师傅看见环卫工进来,就主动加大碗。许多市民看见“面大些”的端过来,也肯定不伸手。同时,一些面馆还增加了牛奶、面包、包子等种类,让环卫工吃得好,还吃不腻。3年来,兰州的早上就多了一份这样暖心的“默契”。
守着这份“默契”,就是用心守护着一份对劳动的尊重。
回首过往,环卫工的这碗面吃得并不轻松。
2010年1月,在城关区政府车库的一个角落里,环卫工刘桂兰的早餐是自己带的一个馍。对月收入只有800元的环卫工人来说,当年3元一碗的牛肉面有点奢侈,舍不得吃。2015年1月间,各种请环卫工“吃饭”的活动热闹一时,兰州也有多家企业请环卫工吃火锅、吃早餐、吃牛肉面,然而一些环卫工吃得并不体面、甚至有点卑微。干了28年环卫工的李秀儿说:“什么样的饭都咽得下,什么样的苦都吃得下,只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免费,而是应有的体面。”
上班挣钱,挣钱吃饭,这个城市最辛苦的一群劳动者什么时候能有尊严地吃一碗面?
又一个5年过去,还是在1月,还是因为一碗面,因为弥漫在热面上的那种“默契”而让人感慨。近几年,改善环卫工的作业和休息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的呼声,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共识和行动。如今,兰州1万多名环卫工终于吃上了一碗“暖心面”——细细一想,他们手中端着的岂止是一碗面,它更是这座城市努力维护劳动者尊严与体面的见证。
正是无数普通人的平凡劳动,才谱写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平凡;每个普通劳动者都得到最基本的体面和尊重,才能成就一座城市的尊严与温度。普普通通一碗面,不仅饱含着政府的关爱、工会的努力,更有每一位市民的理解与参与。
环卫工手中一碗面,也端着他们更多的期盼:体面劳动、尊重劳动不仅要落实在一碗面里,更要落实在每位劳动者工作、生活和人生成长的每一处细节中。把更满意的就业、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更全面的权益维护,做成一碗碗的“暖心面”,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