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不信“权威发布”背后的社会焦虑
林琳
//www.workercn.cn2015-06-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公众质疑真相,不是纠结于一定要把某个人治罪或者“千刀万剐”,而是对可能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或者过去“积累”而来的一些不平不公氛围的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对敏感案件的处理,其实担负着给公众更多安全感和信任度的责任。

  端午小长假期间,一起车祸引发了持续关注——6月20日下午,在江苏南京秦淮区,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一辆正常转弯的马自达轿车,马自达后半车身被撞得粉碎,车上两人当场身亡。事发瞬间的视频和现场照片在网上传开后,各种传言与猜测纷纷出现。

  南京警方最新的通报澄清了多项疑问:肇事者王某某,已做DNA鉴定,没有调包;不存在酒驾或毒驾,宝马车内的白色粉末系淀粉类;宝马车速确实快一些,但具体的数值需要进一步鉴定。相关媒体报道亦“还原”了一些情况,比如肇事车主年收入十几万元,事发前情绪反常,宝马车是他人抵债而来等。

  然而,对这些信息,不管是警方发布的,还是媒体调查的,网友和公众似乎只有两个字——“不信”,甚至猜测警方接下来还会抛出更“蹊跷”的解释。

  一个公共事件,相关部门的权威发布不能获得公众信任,这种尴尬并不鲜见。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部门信息发布不及时,另一方面是因为事件往往涉及一些敏感元素,比如有一方当事人“非富即贵”,在豪车面前、在“有钱人”制造的祸端面前,有些人容易在情感上同情弱者,容易把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当成是对强势一方的偏袒。当然,也不乏个别“阴谋论者”,喜欢“当编剧”。

  平心而论,南京警方此番回应堪称迅速,澄清的内容也并无明显破绽。相比之下,有些公众才是不掌握任何证据、随口发表意见。这些猜测和指责以及可能形成的“网络暴力”,很可能混淆视听,但同时应该看到,如此之多的人选择“不相信”,背后其实包含着一种公众焦虑。

  首先,是一种公平焦虑。

  宝马车上的白色粉末被鉴定为淀粉类,之所以让人觉得滑稽,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了太多“有钱任性”的事情。一些男演员吸毒、酒驾,在过去几年中,让人“应接不暇”,尽管也都受到了惩处,但仍有人认为被抓的都是“有原因的”,逍遥法外的仍有不少。人们认为警方偏袒“宝马男”,也是因为此前看到过相关人员利用权力替人“平事儿”的情况。所以再有类似情况,人们便无法确定,相关部门公布的真相是否是本来面貌,还是经过了处理、加工,或者受到了某种干预?于是,看到“宝马撞散马自达”的新闻,不少人心里早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与其说这是对一起交通事故的关注,不如说这是对相关部门是否能够秉公执法的焦虑。

  其次,是一种安全焦虑。

  汽车社会,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车出行,当“豪车飙车”、“有人把油门当刹车”、“倒车溜车撞死人”之类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人们显然会更加担心自己的出行安全。我们可以保证自己遵章驾驶,却拦不住他人各种超速超载、闯灯占道,“奇葩”驾驶。好端端的两个人开着车正常行驶,瞬间就被撞飞、丢了性命——公众叹惋如此“飞来横祸”,更心忧种种危险驾驶行为、越来越多的“二把刀”驾驶员给公共安全带来的隐患。

  公众质疑真相,不是纠结于一定要把某个人治罪或者“千刀万剐”,而是对可能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或者过去“积累”而来的一些不平不公氛围的担忧,个案只涉及某个人,而社会大环境才会让每个人无处可逃。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对敏感案件的处理,其实担负着给公众更多安全感和信任度的责任。纾解焦虑也好、赢得信任也罢,都不是朝夕之间便能解决的事情,但牵涉其中的人不能以此为托词,将困难交给后来人或者其他人。在一个不乏真相焦虑、公平焦虑、安全焦虑的大环境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