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景区跟风改名背后的“捷径焦虑”
蒋菡
//www.workercn.cn2015-11-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消费一大引擎的当下,我们不仅要树立文化自信,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还要切实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这才是游客们亟待满足的需求。同理,在更多的领域和地方,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牢记,不可舍本逐末,不可背离基本的发展规律。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景点“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

  5年前,张家界景区把著名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电影《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明眼人都看得出,景区更名之由恐怕在于搭便车、吸引眼球和游客。

  多年来,以热播影视作品带动相关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例子并不少见。好风凭借力,在旅游业风生水起的今天,借势营销本来无可厚非,但怎么借还是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如果景区与热门影视剧之间没有历史渊源,缺乏现实联系,即便弄个噱头吸引来游客,也很难带来“不虚此行”的好口碑。

  以滁州琅琊山为例,就是在这里,欧阳修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醉翁亭记》。放着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不深入挖掘善加利用,非要傍身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影视剧,岂非舍本逐末?一个景区的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积淀,从名字来历到有关传说,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景区的人文印记。为了追随一时的热点而更改名字,既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折射出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的浮躁和功利。

  类似的“捷径焦虑”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求立竿见影,求短期大变样,求一夜出名,顾不得踏踏实实地发展路径,等不及常规的发展速度,而更热衷于走捷径、异军突起。可事实证明,背离发展规律的“突进”往往会热闹一时,很快一切归于平常,甚至不乏弄巧成拙的教训。

  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例,有比改名字更实实在在的文章可做。2014年,中国境外游人数首次超过1亿达到1.07亿人次,增幅为20%.很多人舍近求远追捧出境游,一方面是出于“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国内众多旅游景点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中国消费者协会上月末发布的《国内部分旅游线路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在实际体验的近百条线路中,七成多线路存在相对严重问题,主要涉及安全隐患、合同违规、强制消费、诱导购物、无证导游等方面。除了优美的风景之外,合理的价格、便捷的交通、卫生的美食、舒适的住宿,都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不可或缺的要素。所有渴望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地方,不妨沉下心来,深入了解游客需求,仔细查找服务痛点,探寻市场推广的创新举措,踏踏实实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在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消费一大引擎的当下,我们不仅要树立文化自信,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还要切实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这才是游客们亟待满足的需求。同理,在更多的领域和地方,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牢记,不可舍本逐末,不可背离基本的发展规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