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山寨社团”行骗背后的真问题
林琳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假社团要清理,真社团的病同样要治。真社团要回归本位,即为成员服务,维护成员权益,满足成员发展需求,引导、监督成员行为,建立行业规则、实现行业自律、提升行业形象,这就要治疗其“政府依赖症”以及“只收钱不作为症”。

  据3月27日央广报道,日前,民政部公布了包括“中国交通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国文艺家协会”等在内的11家“山寨社团”名单,加之第一批公布的203家,共有214家被曝光。“山寨社团”大多冠以“国”字头字样,在境外登记设立,在境内敛财。

  既然是假社团,当然要清理。然而,从新闻报道中可知,这些假社团往往“生命力顽强”。比如,其中一家协会早在10年前就被曝光“冒用部委名义,在各地进行质量信誉等级评估活动,并向企业收取费用”,然而近年来,其仍在持续发放各类认证牌匾。

  骗子能够得逞必有其“手腕儿”,比如,佯装“大牌”,动辄打出“国家”“中华”旗号;组织活动有模有样,租用大礼堂、知名宾馆,甚至请一些名人撑场面;懂得利用当下的潜规则等。假社团行骗敛财,表面看受害的是那些花钱买太平、买荣誉、买认证的企业,实际上还有消费者。俗话说,货比三家,比什么?有了那些质量认证、“行业领军”之类,产品自然更有吸引力。花钱买荣誉的、产品未必好但可能卖得好,潜心做质量不买协会账的可能遭排挤、生意不好做,如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乱了,消费者自然遭殃。

  平心而论,假社团屹立不倒,与真社团的某些问题不无关系。比如,假社团搞评选、搞培训、收会费、发荣誉,哪一样不是一些真社团也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些企业由于担心假社团有政府背景,乖乖交钱——一些真社团呢?和主管行政机关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不少真社团不就被讽“二政府”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假社团行骗得逞是因为一些真社团放出的“烟雾弹”让人们失去了判断能力,是因为一些社团与行政机关、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扭曲的利益输送关系,是因为一些真社团自律性和诚信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不足。

  假社团,相关部门一清理就曝光了200多家,这说明什么?如果漏网之鱼太多,是鱼太狡猾?还是渔网的洞过大?所以,还得从监管上着手。在清理假社团的同时,相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权威的、可查询社团真伪的数据平台,即提供一份真社团清单及详细信息。如此,公众的防骗能力也会提高不少。

  进而言之,假社团要清理,真社团的病同样要治。真社团要回归本位,即为成员服务,维护成员权益,满足成员发展需求,引导、监督成员行为,建立行业规则、实现行业自律、提升行业形象,这就要治疗其“政府依赖症”以及“只收钱不作为症”。

  针对社团的上述病症,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去年8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公布。去年底,民政部公布了148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脱钩试点名单,并要求2016年总结经验、扩大试点,同时发布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提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不设行政级别,不得由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公务员兼任。”当时新闻报道称,该办法落地后,至少有百名部级高官将离开协会商会。这些举措无非都是在敦促、倒逼社团的职能回归。在有了方案和办法之后,接下来的当然是落实。

  治病需要用对药,医生开了药方,患者是不是真的服用了,也很重要。假社团像肿瘤,得切除,而一些真社团更像得了慢性病,该治也要治。让社团健康起来,没有“特效药”,“医者”要有耐心、决心和医术,而“患者”要积极配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