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环保钦差”:勇于“亮剑”才有威力
林琳
//www.workercn.cn2016-08-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环保钦差”敢啃“硬骨头”、会啃“硬骨头”,有始有终。所以,那些涉嫌环保违法违规者,积极整改、彻底“改头换面”,才是唯一选择。

  据新华社8月21日报道,7月中旬,中央环保督察组分别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8个省区。8月19日,督察组为期一个月的现场督察阶段结束。目前,已有百余人因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被刑事拘留,8省区罚款总额或可过亿元;8省区党政部门已有超2000人被问责,多数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中央环保督察组是从中央派到地方的专门督察环境保护情况的工作组,相当于环保“钦差大臣”。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等。今年初,中央环保督察组低调进驻河北展开环保督察试点。媒体报道显示,一个多月时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河北办结31批2856件环境问题举报,关停取缔非法企业200家,拘留123人,行政约谈65人,通报批评60人,责任追究366人。

  修订后的环保法被认为“长了牙齿”。该法实施以来,不少地方的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为受到了惩处,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在一些地方,“长牙”的环保法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地方保护、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基层环保部门爆出腐败窝案。从宏观层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形势日趋紧迫。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环保督察机制的确立、“环保钦差”队伍的组建,必要且及时。

  从河北试点到此番督察8个省区,不难发现,低调的“环保钦差”履职起来绝不手软。比如,拿环保“大患”开刀。一直以来,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之所以治污不力,往往是污染企业恰恰是利税大户,处罚它们,可能意味着地方经济数字的下滑。在河北石家庄,督查组对几家知名企业、也是当地百姓常年举报的重点,或限期整改或关停取缔,还将其中涉嫌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比如,拿漠视环保的官员和“保护伞”开刀。有官员违规干涉项目审批,或擅自越级核准,或对明令禁止建设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违规审批,这些都被列入督察组的问题清单,有的已经处罚,有的等待解决。

  此外,派驻各地的督察组组长均由现职或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省部级干部担任,副组长由环保部现职副部级干部担任。很多举报电话由他们亲自接听。

  或许有人抱着一丝侥幸,觉得这些“钦差大臣”总有“班师回朝”的时候,环保督察、问责只是一时风暴,一来未必会轮到自己,二来就算要整改也可以敷衍过关——这样的“如意算盘”还是不打为好。

  按照制度安排,中央环保督察组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各省区市全部督察一遍。中央环保督察包含督察准备、督察进驻、督察报告、督察反馈、移交移送和整改落实、立卷归档7个环节,不仅认真对待每一个举报电话,要求涉事地方及时、据实反馈,还有“回头看”的制度设计。同时,督察组会把整个督察结果移交中组部,作为对被督察省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任免、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一些问题线索也会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换句话说,环保督察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完整的追责链条。更重要的是,“环保钦差”敢啃“硬骨头”、会啃“硬骨头”,有始有终。所以,那些涉嫌环保违法违规者,积极整改、彻底“改头换面”,才是唯一选择。

  一句话,环保督察,勇于“亮剑”,才有威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