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让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跑到谣言前面
蒋菡
//www.workercn.cn2017-04-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用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手段,帮助公众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健康认知水平。

  据4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半个地球。”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刺激性语言、歪曲的加工,谣言往往具有“吸睛”的特质,当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蔓延,其传播力和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食品安全谣言因其高社会关注度,往往“跑”得更快。这不仅会引发焦虑甚至恐慌情绪,还会给相关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日前网上流传的“塑料紫菜”谣言,据估计对福建晋江等地的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从“小龙虾实为小虫虾”“无核葡萄抹了避孕药”到“吃大盘鸡能感染禽流感”“紫菜是塑料做的”,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圈粉”无数,不仅与造谣者违法成本低有关,也与广大民众缺乏辨识真伪信息的素养、对这类谣言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有关。要击碎“舌尖上的谣言”,亟待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即每100个15岁到69岁的人中,约有10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尽管这一数字较之前几年已在稳步上升,不过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0%。

  要实现提升健康素养的“小目标”,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特别是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轻信、不乱传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饮食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统计显示,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阅读5.86篇文章,排名第二的就是健康养生类文章。而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大部分人对手机上疯传的食品安全类信息多抱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甚至乐于分享“致癌提醒”“养生信息”等链接。这样一来,很容易助长谣言的扩散。事实上,很多谣言得以大肆传播,钻的就是受众关注健康但又难辨真伪的空子。

  谣言止于智者。公众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知识的积累,更有赖于政府部门、专业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等形成合力。科普的内容本身往往是枯燥的,远没有忽悠人的谣言那般吸引眼球。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用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手段,帮助公众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健康认知水平。

  让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走近大众,各方正在努力。国家食药监总局在2016年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回应提问,还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谣言批驳机制,与媒体合作建立谣言批驳平台,收到不错的社会效果。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利用自媒体快速回应网络相关谣言,比如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建立了近400个微信公众号,总粉丝超过2亿人。一旦出现谣言,这些自媒体会及时发出科学、权威的声音辟谣。

  食品安全无小事。治理食品安全谣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提升民众健康素养,让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跑到谣言前面,需要政府部门及各界人士协同努力,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