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独角兽”要健康成长应警惕资本催熟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王群
//www.workercn.cn2018-06-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于年轻的独角兽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完善商业模式,实实在在去关切和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不断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在全球每5家独角兽企业里,就有2家出生在中国;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中,一半来自中国——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的独角兽企业迎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与此同时,独角兽企业快速衰败的案例也并不罕见,隐藏着估值泡沫破裂的风险。

  独角兽企业一般指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增长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联动性和推动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期,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彰显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经济正在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模式加速融合,尤其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在由传统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慢慢转向创新驱动。这为独角兽企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并成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独角兽企业的快速成长不仅带动了新技术、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也促进了新产业、新模式的成长,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新型产业活力,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和新亮点。

  从微观层面看,独角兽企业的快速增长,也实实在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普通百姓享受着其所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不管是蚂蚁金服,还是滴滴出行,抑或美团大众点评,这些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近年来在百姓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或是创造了无现金生活方式,或是改变了公众的出行习惯。它们的诞生和崛起,让广大消费者有机会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竞争红利,节约大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独角兽企业能在短短几年快速成长为高估值企业,资本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但资本助力不应演变为过热的资本催熟。这类企业往往不是高质量发展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少壮而更多是被资本市场“炒”起来的虚胖。单纯的资本堆积无法塑造出真正的独角兽企业,繁荣的景象背后往往潜藏着泡沫化的危险,独角兽也可能变成“毒角兽”,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与市场的有序公平。

  我国独角兽企业多集聚在包括城市出行、商业服务在内“互联网+”领域,而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从这一点上看,我国独角兽企业类型分布还需向多元化、结构更优化的方向努力。

  另外,为吸引创新企业落户,各地纷纷出台扶持独角兽的优惠政策,各类“独角兽岛”“独角兽投资基金”层出不穷,其中不排除一些地方在政绩利益的冲动下“为独角兽而独角兽”,但政策过于用力往往会诱发拔苗助长的现象,这值得警惕,也是相关监管制度设计亟待解决的难点。

  如何在不确定因素中规避风险、实现长远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面临重重考验。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能否持久,还是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都有待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任何时候,过硬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企业赢得市场和用户的法宝,对于年轻的独角兽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完善商业模式,实实在在去关切和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不断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