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治理难题,有些地方总是喜欢或习惯谈困难,但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总想着“躲一躲”“拖一拖”“遮一遮”或者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相反,动动脑子、用用智慧、卖卖力气,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一步步推进,持之以恒,总会有成效。
据9月1日《工人日报》报道,日前,由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50座城市2019年第二季度的拥堵排名,上海名列第十五位,跌出“十大堵城”之列。而去年同期,上海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八;2014年同期,上海拥堵状况名列榜首。变化的核心一点,是上海市在“智慧治堵”的思路指引下,实施了诸多整治整改行动。
拥堵指数排名一再后退,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尤其是,这样的改变来自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500多万辆小客车的上海,来自被世界城市体系权威排名认可的“世界一线城市”。上海的“秘钥”应该好好被解读,为更多地方和城市所学习、应用。
比如,精准、精细化。哪个路口经常拥堵、拥堵的车辆主要来自哪个方向,通过调整信号周期,减少车辆滞留和积压的可能;在“智能信号灯系统”的帮助下,根据车流量,提前引导车辆分流,动态分配路权,提高通行效率。
比如,整体疏导、综合施策。不是只考虑一个路口的情况,而是把它置于区域中、统筹相邻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优化整个区域的平均车速;不是只考虑通行的问题、设施的问题,而是把对交通秩序、交通违法违章的整治作为“牛鼻子”来抓——电子警察的升级“上岗”、交警的严查严惩,让违停、随意变道等情况不断减少。
再如,务实、扎实。交警下到每一个匝道,实地考察,排查通行不畅的情况;不以多么畅通畅行为目标,而是追求至少慢而有序。
大城市的交通常常令人苦不堪言,有多少拥堵是人为造成的?又有多少可以通过标志标线、信号灯的人性化设置和调整,交通执法的严格,去减轻和避免?有时可能只是一条潮汐车道,就能让道路畅通不少。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有没有亲自到管辖的路口走一走、看一看,有没有真正了解、掌握每个路口各个方向车流量、通行需求、拥堵原因,有没有设身处地为开车的人着想。有时只是多一些摄像头的抓拍和震慑、多一些警察的路面排查、惩处,就能促使不守规矩的人养成排队、礼让、有序的好习惯。
必须承认,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面临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不会完全相同,不能照搬照抄,但在思路和理念上其实是没有借鉴障碍的。无论是更精准的测算、更精细的管理,整体疏导、综合施策,还是诸如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都是相关城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那些在上述拥堵榜单上排名前列的城市,能否通过整改,缓解当地拥堵问题?
时下,面对治理难题,有些地方总是喜欢或习惯谈困难,“人少、钱少”“公众不理解”“现实条件不允许”,等等,这些困难可能确实存在,但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总想着“躲一躲”“拖一拖”“遮一遮”或者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相反,动动脑子、用用智慧、卖卖力气,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一步步推进,持之以恒,总会有成效。
“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尚且不行,“躺在困难上睡大觉”就更可怕了。一些地方的一些人偏偏睡得齁声渐起——比如有的城市,年年初冬都因路面结冰引发事故频发而“上头条”,但往往下一年“涛声依旧”;有的地方屡屡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要求整改,但就是怎么推都不动弹。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堵治理,看似是交通管理问题,折射的则是治理能力和智慧的巨大潜力。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理念和高质量的执行力,治堵、治污以及治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城市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