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现场·我在我思】一把米,比“总经理”的头衔更有说服力

工人日报-中工网 罗筱晓
2020-08-12 07:01:3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请问您的职务是什么?”盛夏时的下午4点,包括我在内的一群汗流浃背的记者,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旁围着同样汗流浃背的洪蕴来发问。

  “都行,怎么称呼都行!”洪蕴来这话一出口,记者们先是一愣,几秒后集体“抗议”:这怎么行!

  “那那那,那就写‘总经理’吧。”

  辽宁沈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自产和收购的水稻年产大米3万吨,一年产值近7000万元。作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洪蕴来却连自己的“位置”都搞不清。

  搞不清其实是因为不在意。放下“总经理”“董事长”的话题,说起眼前的稻田,他的语气明显不一样了,“盐粳48号大米最服当地水土”“以稻田面积为标准给农民支付管理费,能有效避免以水稻收割数量为标准带来的掺陈粮、掺沙子等问题”“正在考虑流转、租用更多稻田,实现连片的集约化种植,这样就能尝试附加值更高的长粒大米”……

  这些是洪蕴来数年如一日念兹在兹的事,是关系到他养家糊口,几千户农民发家致富的事。因此他说得很快、很笃定,也很专业。

  说完,他又恢复到一种憨憨的神态。仿佛下一秒面对新问题,他又会祭出“都行、都可以”这种让记者抓狂的回答。

  都说东北人特别能侃,但在辽宁一路采访下来,我却没遇到多能侃的人。大多数时候,面对笑容满面的采访对象,记者们必须合力“挤牙膏”,才能稍微窥见他们的小康生活。

  在本溪市桓荣县和平村,我和几个同行临时决定去采访返乡开办农家乐的大学生王广超。正值中午饭点,在名为“枫林度假山庄”的院子里,我们整整等了他快两个小时——这个大块头的东北小伙儿,在后厨一刻不歇地抡着大勺,为山庄里的客人烹饪着地道东北农家菜。

  这是作为老板的王广超的日常。去年7月的一天中午,他和请来的几个帮手创下了完成45桌饭菜的纪录。

  “累是真的累,但有奔头啊!”对正筹划着扩大山庄规模的王广超来说,累恰好是现阶段幸福的一种体现,是生活蒸蒸日上的一种体现,是为不到两岁的女儿创造无限可能的体现。如他自己所说,“每到中午在厨房忙着,就贼有成就感。”

  “小康”不是个晦涩的词,它的释义很简洁: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殷实的生活状态。只是,定义也好,标准也罢,都是写在纸上的“死东西”。我参加了两次“小康之行”,两次都会遇到有记者直白地提问,“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小康生活吗?”多数时候,现场会出现一阵“尴尬而不失礼貌”的沉默。

  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那个关于“你幸福吗?”的提问。

  沉默,或许缘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同样的问题很少出现。从沈阳沈河区的多福社区,到位于黄海之中的丹东獐岛村,人们会想到养老服务种类是否多样化,想到给排水是否通畅,想到自家的民宿是否需要翻新扩建,想到追加的投入是否能在计划时间内回本,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问自己:我小康了吗?

  其实,小康就藏身在对上述那些具体而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中。对一生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的百姓来说,一切高深或浅近的命题,都能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吃穿用度来破题。而且历史证明,每一次,他们都破得准确,破得精辟。

  就像对洪蕴来而言,如果遇到“你小康了吗?”的问题,捧起一把米,显然比说出自己的头衔,更有说服力。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