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第三方监督失灵为何频发
//www.workercn.cn2014-07-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6月3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总投资87亿元的太兴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监理验收照样可以通过。

  同一天《新京报》的报道显示,青岛龙发热电厂6月13日对企业的3号锅炉进行了拆除,但自动在线监测仪器上直到几天后仍显示监测数值。这意味着第三方公司宇星科技提供的监测设备可能存在问题。

  两则新闻因为一个关键因素连在一起,即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第三方机构。

  第一则新闻里,尽管在修铁路“泥巴糊涵洞”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铁路涵洞关键部位的填充物明显不符合要求、连施工人员都因工程劣质“常被噩梦惊醒”,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公司却在相关方面的“疏通”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工程质量顺利过关。

  第二则新闻里同样涉及第三方监督机构。近年来,为了避免企业对在线监测动手脚,全国多地引入了第三方运营机构来负责排污企业在线监督系统的维护。此番事件中,不管是故意还是失误,监测设备在锅炉拆了之后仍在传输数据已是事实。并且,宇星公司不久前在对其他地方的企业进行监测时已被发现擅自停运设备,修改相关数据。

  事实上,第三方机构失职失责,甚或完全异化成被监督方“帮凶”的现象,并不鲜见。可叹的是,曾几何时,我们恰恰是为了加强对相关事务的中立监督,才引进了第三方力量,如今这种力量居然频频失灵,原因何在?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机构的失职失责行为的惩处不够严厉,第三方机构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与被监督企业形成某种合谋。比如针对第三方机构修改、隐瞒环保监测数据等行为,只处罚几万元,这和被监督企业拉拢第三方机构可能给出的好处费相比,或许是“九牛一毛”。

  其次,相关部门对第三方机构的成立和其工作人员职业资格的取得把关不严,后续的监管也不到位,导致一些第三方机构管理不规范,人员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一些第三方机构还有较深的背景,其开展相关业务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外力掣肘和影响。

  因此,要让第三方监督机构的职责职能有效发挥出来,除了对已经被曝光的事件严厉惩治外,还要开出一些综合治理的“药方”。比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第三方监督机构失职失责、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强化对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监管,提升其执业人员的水平和素养;要让一些第三方机构与其“背景”脱离,提升其独立性、中立性;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第三方监督业务向社会发包的透明度、公正性和严肃性,防止第三方机构与被监督企业同流合污,进而造成其监督作用消失殆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