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到毕业季。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到国企就职,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笔档案费加起来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见8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档案为什么要收费?或许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原因,过去没有普及电脑,甚至连互联网也没有,只能通过最原始也是最安全的方式来管理档案。可是,档案保管凭什么收费呢?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收费项目当慎之又慎,能免的尽量免,能早免的早点免。事实上,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如江苏省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则停止了收费。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跟进?
收费为什么这么高?薄薄的几页纸,一年要收一二百元的保管费。拿北京来说,2013年之前,存档费一年240元;2013年1月之后,下调至120元。而在一些地方,最初的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看来,给自己找个住的地方不容易,给档案找个“住”的地方也不容易。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目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对于一般人来说,一方面档案看起来并没有多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每年缴钱,何苦呢?面对“死档”的出现,应该反思的恐怕是收费了。
收费到底用之何处?对于公共服务来说,即便因为一些原因收费了,也应该公开透明。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万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这么一大笔钱,不能不关心去向。可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有专家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收费也罢,但钱花到哪里去了,竟然没人说得清楚。
档案费的秘密不能藏在档案里,档案管理也需要互联网思维。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面对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要求和呼声,档案费的问题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档案管理的实际来看,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诚然,这有一个过程,但就当前来看,降低乃至取消档案费,公开档案费使用细目,相关部门应有这样的权力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