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特产不特”暴露景区经营的短视
//www.workercn.cn2014-10-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不少游客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见10月7日《人民日报》)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有个人在山东的某景区花20元买了一顶帽子,然后戴着这顶帽子南下,来到湖南某景区,看到同样款式的帽子,跟湖南摊主说,我在你这买的帽子,颜色不喜欢,换顶吧。然后,戴着这顶换来的帽子来到福建某景点,如法炮制,又换了一顶颜色不同的帽子。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所折射的旅游纪念品“特产不特”的尴尬却让人笑不起来。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购物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相比,中国这一数字平均只有20%左右。在旅游产业诸要素的经济形态当中,旅游纪念品同质化成为一大软肋,制约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广大公众的旅游感受。

  旅游纪念品之所以陷入“特产不特”的尴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景区过于依赖门票收入,对开发旅游纪念品缺乏长远规划。目前,各地门票收入普遍占到景区营业收入的近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在这种情况下,景区更热衷于门票涨价带来的直接收益,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开发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产业链。景区购物摊点大都是以出租的形式交由小商小贩经营,后者则一窝蜂地从义乌等小商品市场批发产品,以至于游客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手镯、木梳、挂件、玉石等“大众脸”。

  其次,政府扶持和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旅游纪念品没有形成产业。由于旅游纪念品品种多、规格小、变化大,许多生产厂家不愿投入过多资金发展这一产业。再加上,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导致旅游纪念品很容易被抄袭模仿,而且是恶性竞争性复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设计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指出,旅游购物不仅是旅游活动中与游、娱、食、住、行等平行的供求要素,同时也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一些旅游景区高度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门票已经不是主要收入渠道,有些景区甚至已经免收门票。

  国内旅游纪念品要走出“特产不特”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引导景区摒弃门票经济,与创意、营销、版权代理等方面的企业合作,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真正让景区特色体现出来。同时,政府要加大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旅游纪念品版权的保护力度,调动起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开发旅游纪念品的积极性,让旅游纪念品产业创意无限、商机无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