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美国近日最烦心的事莫过于“肤色”问题。一方面,因白人警察杀死黑人被判无罪而引发的全国性抗议还在继续;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进的移民改革法案遭众议院否决,众多拉美裔、亚裔和非裔移民的命运仍然飘忽不定。
从生存到生活,非白人与白人的“对抗”似乎达到了一个高潮。
自枪杀黑人青年布朗的白人警察威尔逊免遭起诉,引发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浪潮后,接连发生的两个事件又将这一波抗议推向了新高潮:2日晚,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白人警察枪杀了手无寸铁的黑人布里斯本;3日,纽约市的一个陪审团决定不起诉今年7月将黑人小贩加纳扼喉致死的白人警察丹尼尔·科尔。持续升温的“黑白对抗”甚至引起了联合国人权专员的注意。
在来势汹汹的抗议之外,上述三个案件本身至今真相难明,其中最关键的问题相当一致:在黑人被杀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关系到这几个案子究竟是否因种族歧视发生。布朗案和加纳案的陪审团都认为白人警察没有错,但他们并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民众既然没有得到令他们信服的技术性答案,那就只能从其感受到的社会环境来推断,讲证据的司法案件之所以演变成看情绪的种族事件,是种族歧视尚存的真实反映。
从抗议人群的一个流行动作可以看出这种情绪的端倪。这个动作被称作“死亡抗议”,抗议者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手里举着“举起手来,不要开枪”的牌子。很明显,在抗议者看来,布朗这样的黑人与白人警察相比是绝对的“弱势群体”。“黑人是弱者”的观点既基于美国的历史,也与现实有关。美国建国至今,种族问题的阴影始终未能消散。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国家体制的最高层,身为黑人的奥巴马正努力推动移民改革法案,试图把成百上千万的非法移民留在美国;在社会底层,包括拉美裔、非裔和亚裔的众多非白人拉起手来抗议种族歧视。三起案件,三个黑人失去的生命,就在移民改革的大环境下连续冲击民众的情绪,引发了如今这场抗议种族歧视的浪潮,而三起案件本身,还需进一步厘清真相。
正因如此,这波抗议浪潮到目前为止,引发的社会改变大多是技术性的,从一开始的提议警察此后执法时需随身佩戴摄像头,到后来的反思警察武器“军事化”等等,这些改变最后很可能得以落实。但白人和非白人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考虑限制“种族定性”行为(指受种族主义影响,潜意识中认为某个种族更有犯罪倾向)等,则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