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同学,该醒醒啦! 李法明 画
近几日,一组新闻图片引起社会热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用35分钟时间,坚持站着做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一位92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坚持站立35分钟,为青年学子做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这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对《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最好解读,以耋耄之年还坚持上讲台,想必是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才予以谆谆教诲。然而,那一片趴着睡觉的年轻人,却以这种轻慢的态度,“回敬”了对知识、对学界前辈的“另类”尊重。且慢谈这些年轻的研究生将来学问能做得如何,单单是“修养”这门课,就远为不及格。
这组照片在网络传播以后,引起社会的热议。不少舆论竟然认为学生睡得对。有人说,吴老先生的报告,过于“务虚”,枯燥、空泛,在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的现实下,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这样的话题不对学生的胃口;也有人说,这些学生去听课,本来就是心不甘情不愿,被学校“抓壮丁”充数,无非就是搞形式主义,最终演砸了。的确,年轻学子有张扬个性、顺应天性、自主选择的权利,面对组织者搞形式主义,可以表达内心的不满,但是主张自主性和独立性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地不尊重他者。
且不论吴院士讲座的内容质量如何,单单就如此高龄,还记着和年轻小友交流学术心得的这份心意,也值得年轻人肃然起敬。再者,诚然,在现实语境下,吴院士谈高远理想、谈学术精神有些曲高和寡,有些不接地气,但是,读到研究生这个层次,难道不应该有学术追求吗?学术不但需要“技”,更需要“精神”,需要形而上的理想,没有学术精神支撑,这条路走不长远。一些年轻学子凡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不实用者就不予以尊重,不屑一顾,甚至弃之如敝屣,这未免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误区。
一些大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热情,只是视其为谋生的饭碗,对学界前辈没有尊敬,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不修身,何以修学业?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匮乏,并非只有个例。著名作家宗璞,就曾写信给母校北京大学,对校园内乱扔垃圾、虐待树木等不文明现象提出批评,并建议“每学年开始,新生必须上一门爱护校园课”“教他们欣赏校园的美,要爱护它、保卫它”。不少学生,虽然能以高分考上大学、进一步深造,但是文明道德的基本素养,却是先天不足。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是却只是单条腿走路,丢掉了“修养”这门学问。从行为规范的不到位,到理想信念的缺失,是现行教育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也许是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