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宽容网络热词教育更“接地气”
王琦
//www.workercn.cn2014-12-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其乐融融 赵春青 漫画

  小鲜肉、萌萌哒、涨姿势……前不久网络上出炉了2014年的30个网络热词,如果学生在作文里用了这些词,语文老师会给“差评”吗?记者在杭城3所中小学20位语文老师中进行了一次小调查,20位受访的语文老师称经常使用热词,用它们和学生聊天,其中半数以上老师表示,能够接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网络热词。(12月14日《钱江晚报》)

  网络热词由网络兴起、发展,虽然在网上热得一塌糊涂,但不可否认,依然属于小众化词语,很多并不被大众所理解、接受。这或许就是传统语文教育一直将网络热词排斥在外的原因,比如高考作文就曾将网络热词拒之门外。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网络热词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热词已经走下网络,走入生活。君不见,今年高考题中同样有热词的影子吗?正如网络对现代生活的冲击一样,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模式,那么一味地拒绝网络热词显然是有悖于时代潮流发展的。

  20位语文老师基本了解网络热词,并用它们和学生聊天,半数能接受学生有选择地使用网络热词,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宽容和与时俱进,看到了老师们的努力和亲和。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使用网络新词语有可能在瞬间营造‘你懂的’这样一个和谐默契的意境”。老师用热词和学生聊天,显然能更快地拉近师生距离,打破严肃的教育模式,提高语文的趣味性,让教育之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变得亲切、幽默,让教育更为“接地气”。

  有人说,网络热词没有经过历史沉淀,大多有负面意义,冲击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文语言形成具有不规范的引导性。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文化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是宽容的,在这之中,一些词被铭记,比如成语、俗语等也是当时热词流传而来,但也有一些词被逐渐淘汰,慢慢淡出历史记忆。因此,冲击传统文化的帽子显然扣得有点大了。热词的加入何尝不是多元化充实了文化发展呢?

  其次,固然部分热词有负面意义,但大多数热词只是在解释某种心情、事件、现象等。一刀切地拒绝热词拒了“坏词”,也伤了“好词”,同时,即使规定学生校内不使用热词,也不能拒绝学生了解热词,何不合理引导帮助学生选择使用呢?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热词,随着年龄、阅历等改变,个人热词也在改变。我们是文化的使用者,也是见证者,不适用的词语终会消失于历史之中,但它同样是我们的记忆,不能因为它或许会消失而否定其存在和使用的意义。

  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宽容热词同样是一种文化发展。生活中需要幽默,也需要严肃,文化需要正统传承,也需要创新。宽容热词是多元化教育的表现,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活,毕竟生活才是语文最好的源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