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法明 画
近日,江苏宿迁市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现代快报》7月15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近20起类似恶性事件上演。未成年人欺凌同学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个体的心理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从心理学上讲,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校园暴力并非始自今日,在不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都不可避免有几个“恶童”、“霸王”存在。在成人眼里,普遍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淡漠反映在制度层面,就是事后惩戒失之宽松,施暴作恶者不会受到惩罚,也就对法律、规则没有任何敬畏之情。把校园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可以说是国内校园暴力产生以及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围绕校园暴力的一系列干预机制,也处于相当滞后的地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校园暴力甚至校园犯罪行为也因此日益严重。
正如导致校园暴力的诱因多元一样,遏制其频发势头也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合力。
暴力事件发生于原本温馨宁静的校园,施暴主体又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学校教育的责任首当其冲。遏制校园暴力,就需摒弃重智轻德、重教轻管的教育偏颇,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而一些家庭教育的诸多短板为孩子的暴力倾向埋下伏笔,比如过分溺爱导致的唯我独尊,疏于管理养就的放荡不羁等。同时,家长自身的粗暴言行,对亲情的漠视等也势必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这些家教误区亟须矫正。
此外,学校并非远离社会的世外桃源,校园暴力与弥漫社会的浮躁与戾气不无关联。不讲文明、不遵法纪、不循礼仪的动辄拳脚相加,可以让社会成为误导孩子的校外大染缸。相反,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谐和睦的社会正能量,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开辟校外大课堂。
校园暴力并不容易完全化解,校园暴力风险的防范,自然也绝非易事。对于校园中所积聚的暴力风险,切不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予以忽视,而应有及时的介入和干预机制,将其落实为包括家庭、社会团体在内的全社会责任。
证券时报:萨缪尔森与贸易保护主义 2009-12-21 |
郝洪:我们如何培养理性的一代 2010-08-13 |
郝 洪:如何培养理性的一代 2010-08-14 |
周明山:母校,我还能再为您做点什么 2011-07-01 |
子在渊:学生暴力视频为何屡屡发生 2012-04-10 |
武汉晚报:学生踩踏事件为何难以禁绝 2013-03-01 |
钟 文:没有服务,谈何推广 2013-05-13 |
快评论 2013-10-30 |
新京报:应设立“暴行罪”,向暴力打人说不 2014-05-26 |
山西晚报:《哆啦A梦》助长暴力,这让喜羊... 2014-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