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校园暴力为何难说再见
吴学安
//www.workercn.cn2015-07-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画

  近日,江苏宿迁市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现代快报》7月15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近20起类似恶性事件上演。未成年人欺凌同学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个体的心理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从心理学上讲,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校园暴力并非始自今日,在不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都不可避免有几个“恶童”、“霸王”存在。在成人眼里,普遍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淡漠反映在制度层面,就是事后惩戒失之宽松,施暴作恶者不会受到惩罚,也就对法律、规则没有任何敬畏之情。把校园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可以说是国内校园暴力产生以及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围绕校园暴力的一系列干预机制,也处于相当滞后的地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校园暴力甚至校园犯罪行为也因此日益严重。

  正如导致校园暴力的诱因多元一样,遏制其频发势头也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合力。

  暴力事件发生于原本温馨宁静的校园,施暴主体又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学校教育的责任首当其冲。遏制校园暴力,就需摒弃重智轻德、重教轻管的教育偏颇,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而一些家庭教育的诸多短板为孩子的暴力倾向埋下伏笔,比如过分溺爱导致的唯我独尊,疏于管理养就的放荡不羁等。同时,家长自身的粗暴言行,对亲情的漠视等也势必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这些家教误区亟须矫正。

  此外,学校并非远离社会的世外桃源,校园暴力与弥漫社会的浮躁与戾气不无关联。不讲文明、不遵法纪、不循礼仪的动辄拳脚相加,可以让社会成为误导孩子的校外大染缸。相反,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谐和睦的社会正能量,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开辟校外大课堂。

  校园暴力并不容易完全化解,校园暴力风险的防范,自然也绝非易事。对于校园中所积聚的暴力风险,切不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予以忽视,而应有及时的介入和干预机制,将其落实为包括家庭、社会团体在内的全社会责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