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飞翔出一副鹰的模样
兰海燕
//www.workercn.cn2016-09-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下,一些大学新生不可谓不幸福:开学季,有媒体爆出上海一所高校部分新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挑选室友”的消息,该校通过网络平台征集新生对寝室和室友的具体需求,实现“私人定制”。而此前,南京一所高校也曾根据新生学习规划、生活习惯“量身定制”寝室,“按星座分配寝室”一度广为流传。

  从寝室关系和谐、新生感觉贴心的角度看,这没什么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然而,笔者想问的是,学生毕业后,学校也能帮学生找到“兴趣爱好”甚至星座相同的人结成同事的一份工作吗?如果不能,学生面对新同事不适应时该咋办?尽管校方用心良苦,但笔者以为,此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交流与摩擦中学会自我调适的机会。

  如果后果仅囿于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只是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但推而广之,笔者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的是“过度溺爱”可能导致的一些高校学子“抗干扰”“抗打压”能力不足问题。这样的“私人定制”是否延迟了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而不利于在多样化的环境中逐步走向心智成熟?这确实需要打一个问号。

  “除了学习,剩下的事你都不用操心。”“你只需完成老师留给你的作业,其他事你不用管。”在家长和老师的一路陪伴呵护下,学子们懵懵懂懂突然从“事事有人管”的自由干涸沙漠跌进了“事事自由选择”的丰盈绿洲。短暂的兴奋过后,他们可能会遭遇迷茫:中小学都有明确的指向,大学的选择却是多元的,是苦学考研继续深造,还是创业就业步入社会?这一切选择的前提是,在这转瞬即逝的大学时光中,“我怎样学会‘做自己’”。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年轻人爱说的这句话多豪气!但改变世界,必须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沿着寝室和室友都要“私人定制”的思路,学子们在大学可能首先学到的是“精致”:选择没有矛盾的地方,你不触犯我,我也与你保持“安全距离”,没必要主动去扶谁;多少学分、有没有价值、付出回报比是多少?遇事,首先考虑的是“收益率”;风险有多大、有多少胜算、是一次性投入还是长期交往?精致的考量,如柔美的蚕丝层层束缚住自己而无法远足。

  马克·扎克伯格19岁从哈佛辍学,创办了Facebook,目前身价520亿美元。有报道据此表示,学生学习一技之长,然后找一份工作终身为别人打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他们想做自己的事情,掌握自己的命运”。文章建议,“创办一家公司,或者成为你创办或搭建的事物的一部分,因为你处在人生一个有探索自由的阶段。做一些疯狂的、打破传统的事情。”

  选择是多元的,是否“创办一家公司”只是选项之一,但笔者却高度认同“自由的探索”。这种“自由的探索”,包括自己对运算、编程知识的渴求,包括打球、路演、娱乐或创业的事情,只要能让你“眼神里放出光亮”,就是诗意的事业、值得你去打拼的事业。是的,这是一种勇敢,是一种品格,也是大学生们应该拥有的青春。为此,你尽可以走出与之相对立的、害怕试错的心态:怕付出努力却无直接可见的回报、怕“不正确”、怕“浪费时间”走了弯路……

  大学是学生适应社会的缓冲期、人生路上的“试错期”。在多样化的尝试中,发现自己最真实的需求,磨炼出独立思考的品格,是多么重要的一步!而高校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才不会再为一句浅薄、偏激的演讲词而血脉偾张,用天真去碰撞社会障碍;也只有不断成熟的心智,才能打破“奶油风景”,让他们放弃嗲声嗲气乞求社会宠爱的“本宝宝”情结,飞翔出一副鹰的模样。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为新生赠书《瓦尔登湖》。他说:“我们需要摆脱物质的奴役,在安静思考、默默守望、执着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

  是的,摆脱物质的奴役去执着追求,找回应该属于这个群体的姿态,或许,这才是诗性的内涵与诗意的人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