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惠铭生:谁会不知“万公里下水道”不堪暴雨一击?
//www.workercn.cn2014-05-13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都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当然,暴雨袭城对于深圳而言已经不是第一回。(5月12新华网)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30多年来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么长的下水道几乎可绕地球赤道半圈,但为什么会逢雨必淹呢?对此,官方的解释是: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这导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

  将城市不堪暴雨一击归咎于历史,有一点点道理。改革开放伊始,我们依然迷信苏联,建设习惯生搬硬套苏联的标准。但是,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10多年呢?城市建设者们又是秉承了什么理念?深圳是一座开放性城市,思想解放,观念超前,他们不可能长久迷信权威,迷信苏联。再者,按照“一年一遇”标准建设深圳排水管道,这种建设标准的决策堪称“脑残级”的,但为何坚持了30多年、劳民伤财修建了13700公里?这是一个颇为诡异的事实。要知道,修建有用的下水道,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可学——江西赣州市雨水充沛,却从未发生内涝,得益于一条宋代排水沟。青岛书写“最不怕淹传奇”,得益于德国百年前留下的“最牛下水道”——下水道宽阔得甚至“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反观我们的一些城市下水道,修建的数量不少,延顺的距离不短,但都窄窄下下的,根本不足以抵御小雨小灾。去年,笔者曾在洛阳参观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并惊奇发现,2700多年前东周建城时修建的下水道管的粗细,与当下城市修建的下水道既无差别。时光荏苒,城市人口数量、科技水平、施工工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现在诸多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却依然“穿越”在数千年前的水平,这实在令人害臊和不解。

  对此,又引发出另一个话题,包括深圳在内的一些城市,不管是城市管理者、决策者和建设者,有几人不知“一年一遇”标准的上万公里的下水道会不堪暴雨一击?若是不知这个浅显的常识,不知其可怕的危害和后果,恐怕有悖常理,无人相信。那么,深层次的原因在哪呢?其实,这与一些地方官员长期“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 念、“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有关,根子就是:下水道埋在地下,投资再大、建设再好,却不能显现官员的政绩。地方城市官员像走马灯般更迭频繁,一些人要的是早出政绩、快出政绩,谁会把政绩这块“宝”压在下水道上?

  可见,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些城市按“一年一遇”标准建设下水道,其实无人不知它会不堪暴雨一击的,但是一些城市管理者恰恰因为缺乏“良心”,所以才会良心泯灭,劳民伤财,为逢雨必淹埋下祸根。

  去年,住建部承诺用10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城市排水内涝痼疾。但目前有很多城市遭遇“钱荒”,财政捉襟见肘,甚至寅吃卯粮、借新还旧,试问,他们拿什么填补历史窟窿、在10年内改变逢雨看海状况呢?因此,住建部的要求能走多久、多远,能否得到地方的响应和支持,都是未知数。

  当然,也有柳暗花明之处,比如,除了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要有良心外,还要大幅缩减“三公”消费,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尽量腾挪财政资金,彻底整治城市内涝难题,让公众的忐忑化为乌有。否则,像深圳等城市屡屡“逢雨看海”,公众实在伤不起!(惠铭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