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化的酵母,是被一个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价值理念,是凝聚一个族群的精神纽带,它内存于心,外显于行,为人生提供精神支撑,为族群提供价值共识,为国家确立文化方位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承重墙”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承重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化的酵母,是被一个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价值理念,是凝聚一个族群的精神纽带,它内存于心,外显于行,为人生提供精神支撑,为族群提供价值共识,为国家确立文化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上,欠账较多。究其原因,此前我们很多人过度倚重对物质的追求,怠慢了文化,忽视了精神。当下,我们亟需从“物”的城堡中走出来,应从以邻为壑的私欲中走出来,从精神的麻木和文化沙漠中走出来,从物化的“小时代”里走出来,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大德”出发,抬起尊严的头颅,仰望头上的星空,确立前行的方位。用精神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托起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召唤、凝聚、解释、规约。核心价值观的召唤功能是指,它会对人们构成激励和感召,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是指,它能产生价值磁场效应,将共同体成员吸纳到一起,形成集体共识;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功能是指,它能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套解释人生、社会和世界纷繁复杂问题的价值框架;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就是对人们的“知”与“行”起到规范、约束的功用。倡导核心价值观,并自觉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需要全社会的觉悟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他还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要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工作生活每一个细节里,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抓好重点人群的引领和感召
面向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榜样的引领和感召。其中,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这三类人群的表现就甚为要紧。领导干部的修为,不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应倍加谨慎,要经得起公众的挑剔。公众人物,也必须谨言慎行,因为其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社会围观的目光放大。再者,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身边从来就不缺少可资学习的榜样。比如在大上海的大街小巷,活跃着140万志愿者,他们用点点滴滴的善行义举温暖人心,滋润着上海这座城市,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提到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立即就想到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这当然很要紧,但关键还要看怎么进法。如果一味灌输,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会适得其反。最近,由文汇报承办的全国“阳光少年”评选活动,我认为就是一件颇有创意的活动,反响也很好。
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
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离不开宣传,关键是如何宣传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指出:“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信息超载的开放时代,要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意义罗盘,就需要改变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方式,要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价值观最好要融化在故事中,用人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上海主流媒体宣传“小巷总理”梁慧丽这个典型,就是成功的例证。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梁慧丽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把一个温情、干练的“做好居民身边的小事”好干部鲜活地刻画出来了。报道中有这样的生活化细节:“上班路上,看到地上的垃圾,就顺手捡起来,看到楼道里的小广告,就动手撕下来。”晚上9点回到家,“整理了一下花瓶里的插花,随后到卧室挑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这些细节真切、生动、感人。像这样的典型报道,做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