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李小佳:纪念“七七”,传递出什么讯息
//www.workercn.cn2014-07-0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此高规格地纪念抗战传递出怎样的讯息,国内外各界都予以了高度关注。

  许多相关的历史真相也于此期间被陆续公布。譬如,中央档案馆公布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提要,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731问题国际研究中心披露了记录731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供述的 《阿尔沃·汤姆森报告》等。多种国家或地方纪念活动也在开展,如“国家公祭网”上线,上海、陕西、湖北等地也纷纷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纪念活动、信息披露的集中展示,拉近了中国民众与那一段惨痛民族历史的距离,惨绝人寰的日军侵略细节,甚至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也感受到民族濒临危亡之际的那种窒息感。

  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无疑具有显著的国际意义。在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否认侵略历史罪行的背景下,向国际社会和日本国民展示出翔实的历史真相,对于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唤醒国际社会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觉醒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传递出中国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愿望,为塑造一个更加鲜明的中国国家形象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国内,通过唤醒历史记忆和历史觉醒,也对国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一词绝不陌生,民间对历史的兴趣本就相当浓厚,近些年不断掀起的一波波“读史热”就是例证。大约在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等读史、品史节目及其衍生出的图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此后,市场上“新说历史”、“通俗读史”甚至“戏说历史”类图书畅销不衰,以中国古代宫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创下收视新高。但是,这些“读史热”大多关注的是帝王将相史、后宫争斗史。相比而言,“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历史上一种共同的民族记忆,甚至是人类的共同历史记忆,其开掘的价值更为深远。

  如今史学领域兴起“公众史学”的理念。所谓公众史学,是相对于学院派史学而言,指将史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常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的史学活动。如果说学院派史学旨在以专深研究来创作和生产历史知识,公众史学则旨在运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普及历史常识,引导大众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公众史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历史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源,能否借助民间本就存在的读史热忱,真正开掘出重大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从中延伸出史学与国家意识、国民教育的关系,值得各界关注。

  如今中国在快速腾飞,快速的物质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思想领域的跟进,其中包括人的素质的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等。全民族抗战爆发虽然是一段远离今天77年的历史,但它能够让今天的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国”之紧要,深刻认识社会稳定、国家昌盛对个体的重要性,更加激发起深沉而坚定的国家认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次纪念中的一个主题词是“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而将国耻与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建立联系的最好资源之一,不仅仅来自于当下中国快速繁荣带给国民的自信,也来自于看似与当代并没有太大关联的历史资源。

  历史是教科书,是必修课。如何修好这门必修课,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历史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维度。融入公众史学的理念,通过历史事件,普及历史常识,增强民众史学意识,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坚持历史事实为基本原则,培养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奋斗观,当是这门必修课的重要内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